时间: 2025-04-25 15:5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5:53:48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在范氏家族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人得到了一个钟,想要背着钟逃跑,但钟太大,无法用锤子毁坏,因此钟仍然会发出声音。担心别人听到声音来夺走自己的钟,于是他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即使那些恶人听到钟声也没关系,但自己却听不见,这真是愚蠢的行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范氏之亡”是指历史上范氏家族的覆灭,反映了权力更迭与民众生存状态的紧密联系。掩耳盗铃的故事则表达了某些人自欺欺人的荒谬行为。
作者介绍 吕不韦,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人,也是著名的思想家,以其智谋和手腕著称。他的作品涉及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文学风格简洁明了。
创作背景 本诗产生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动乱导致人们对生存的恐惧和对权力的渴望。诗中反映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所面临的矛盾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叙述,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自欺与荒谬。得钟者因为害怕失去而选择掩耳,这种自我封闭的行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个人的孤立和无助。诗中通过“掩耳”这一动作,突显了人在面对真相时的逃避心理,反映出一种对现实的不敢直面和抗拒。我们常常可以在生活中看到类似的情景: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选择逃避而不是解决。这种自我欺骗的行为不仅是对自身的伤害,也可能会造成周围人际关系的疏离。
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寓意深远,给人以思考的空间。通过对钟声的描述,吕不韦引导我们思考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体如何在道德与生存之间挣扎。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体现了对人性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与个体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人性在面对困扰时的自欺与逃避,反映出社会的复杂与个体的无助。通过对掩耳行为的批判,提醒人们勇于面对现实,不应选择自我封闭。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范氏之亡”指的是哪个家族的覆灭?
“恶人闻之”中的“恶人”主要指什么?
“遽掩其耳”表达了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