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2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20:01
汉武帝
富庶承文景,雄才奋武皇。
右文兴学校,威远服氐羌。
可惜居明盛,无能戒怠荒。
仙踪虚海上,战骨暴沙场。
佞喜江充用,忠难汲黯匡。
穷奢财用匮,虽悔亦何偿。
汉武帝时期,国家富庶,文景之治的成果得以承继,雄才大略的皇帝奋发图强。
重视文化教育,兴办学校,威震远方,服从于氐族和羌族。
可惜在这明盛之时,无法警惕怠惰与荒废。
仙人的踪迹在虚无的大海上,战斗的遗骨暴露在沙场。
谄媚的江充被重用,忠诚的汲黯却难以施展才华。
奢侈的财物用尽,纵使后悔已晚,又能如何弥补呢?
作者介绍
载湉,清代诗人,生于清代中期,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人物。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作者通过对汉武帝时期的回顾,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旨在警示后人。
这首诗通过对汉武帝时代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在文化与军事上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揭示了权力中心的阴暗面。诗中提到的“富庶承文景”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繁荣,更是对文景之治的高度评价,显示了汉武帝在继承和发展上的努力。接着,作者提到“右文兴学校,威远服氐羌”,强调了汉武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外族的征服,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然而,诗中也流露出对汉武帝晚年荒废政务的惋惜,“可惜居明盛,无能戒怠荒”,警示着权力和财富的诱惑会导致国家的衰败。“仙踪虚海上,战骨暴沙场”这两句,诗人通过对比仙人的逍遥与战斗遗骨的惨烈,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
最后,诗人以“穷奢财用匮,虽悔亦何偿”结束,警示后代对奢侈与贪婪的警惕,显示出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对未来的忧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盛世与衰败,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汉武帝为主题,探讨了权力的成就与陷阱,呼唤对历史的反思与警惕,强调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状况如何?
诗中提到的“佞喜”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汉武帝》与杜甫的《登高》进行比较。两首诗都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的感慨与孤独,而《汉武帝》则注重政治与历史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