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番行杂咏 其二》

时间: 2025-04-28 08:19:58

诗句

昭靖当年自请缨,纳麟七站出奇兵。

依稀瘿嗉成禽处,伟绩千秋说沐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19:58

原文展示:

昭靖当年自请缨,纳麟七站出奇兵。
依稀瘿嗉成禽处,伟绩千秋说沐英。

白话文翻译:

在昭靖年间,他自己主动请缨(请求出征),在七站之地接纳了麟(神兽),出奇制胜。
依稀记得那瘿嗉(肿瘤)的地方如今已成了鸟类栖息的地方,伟大的成就千秋万代都在赞颂沐英(沐英是指那些有丰功伟绩的人)。

注释:

  • 昭靖:指的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皇帝或年号。
  • 请缨:古时士人请求出征的方式。
  • :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吉祥。
  • 七站:特指某个地名或战役地点。
  • 依稀:模糊或隐约的意思。
  • 瘿嗉:指的是某种疾病或肿胀的部位。
  • 成禽处:意指以前的地方如今变得生机盎然,有鸟类栖息。
  • 伟绩:伟大的成就。
  • 沐英:古代人名或有名望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殿图(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因其作品多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而受到关注。他的诗文风格稳重,常带有历史的厚重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创作背景:

《番行杂咏》成诗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事频繁之际。李殿图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对壮志未酬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英雄豪杰的风采。开头两句提到昭靖的自请出征,表明了他勇于担当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历史上是值得称颂的,正如诗中所提到的“奇兵”,寓意着在困难情境中寻找机会,出奇制胜。

接下来的两句则用“依稀瘿嗉”来表达对过往的追忆,瘿嗉的地方如今成了鸟类栖息的乐土,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延续。李殿图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意象,将历史的悲壮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隐含了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伟绩千秋”的思想,彰显了英雄事迹的永恒价值。诗人在这段历史的沉淀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活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昭靖的勇气与决心,体现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 第二联通过对比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展现了英雄事迹的影响力。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麟”象征吉祥和成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前后两联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现了对英雄精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弘扬了勇于担当与追求卓越的精神。

意象分析:

  • 请缨:象征着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 :象征着吉祥与成功。
  • 瘿嗉成禽处:寓意历史的变迁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麟”象征什么?

    • A. 失败
    • B. 吉祥
    • C. 平凡
  2. “伟绩千秋”中的“千秋”指的是什么?

    • A. 无尽的时间
    • B. 个人成就
    • C. 自然景观
  3. “昭靖”在诗中指的是哪个时代的皇帝?

    • A. 汉代
    • B. 唐代
    • C. 清代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
  • 李白的《侠客行》:描绘了英雄豪杰的气概,反映了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将李殿图的《番行杂咏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展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待,但李殿图更侧重于个人英雄事迹的赞美,而杜甫则强调了整体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殿图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月上瓜洲·寓乌夜啼南徐多景楼作 游斜川 宛转歌 雁荡宝冠寺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洞庭阻风 东城桂三首 桃源忆故人·暮春 与余生书 阆水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耳字旁的字 臼字旁的字 稳如磐石 贪墨成风 广字头的字 连昏达曙 疋字旁的字 龙枕鸭灯 微息 静乐 溺盆子 户字头的字 夺戴凭席 充沛 裂裳衣疮 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