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漕庾两使者绝句韵六首》

时间: 2025-04-29 20:07:19

诗句

向来储粟辅常平,招鹤翁曾为证明。

可是□□□□者,邑人久不识弦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07:19

原文展示:

次漕庾两使者绝句韵六首
作者: 刘克庄

向来储粟辅常平,
招鹤翁曾为证明。
可是者,邑人久不识弦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常常储粮以备平时之需的追忆,提到“招鹤翁”曾对此作出证明。然而,时至今日,乡里的人们却早已忘记了那美妙的琴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储粟:储存粮食。
  • 辅常平:指辅佐常平粮仓的管理。
  • 招鹤翁:古代传说中的人物,通常代表招揽人才或文化的象征。
  • 弦声:琴声,通常代表音乐的美好。

典故解析:

  • 招鹤翁:出自古代文人对理想化人物的描绘,代表着追求文化和艺术的精神。
  • 常平:指常平仓制度,历史上为安抚民生而设的粮仓制度,意在保障粮食供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职于地方,参与过多次政治活动。他的诗风清新,内容多涉及政治、民生等方面,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在此背景下反思过去的粮食储备与民众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传统美德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失望。

诗歌鉴赏:

这首绝句通过对“储粟”的回忆和对“招鹤翁”的引述,展示了一个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诗人利用“弦声”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过往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惋惜。诗中提到的“常平”不仅是对粮食制度的怀念,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安稳的渴望。

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储粟”的智慧到“邑人”对美好事物的遗忘,显示出对乡土文化的失落感。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的美德与生活方式被逐渐遗忘,诗人以此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现实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来储粟辅常平:回顾过去,提到为民生保障而储存粮食的做法。
  • 招鹤翁曾为证明:提到古人对此做出的证明,暗示这一做法的重要性。
  • 可是者,邑人久不识弦声:然而,现今乡里的人却不再懂得欣赏音乐的美好,表现出一种对文化丧失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生活的对比,通过“储粟”和“弦声”展现出人们精神文化的退化。
  • 隐喻:将“弦声”作为文化和情感的象征,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关注与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储粟:象征着人民安定生活的保障。
  • 弦声:代表着文化与艺术的美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储粟”的意思是:
    A. 储存粮食
    B. 购买粮食
    C. 消耗粮食

  2. “弦声”在诗中象征:
    A. 音乐的美好
    B. 战争的声音
    C. 自然的和谐

  3. 诗中提到的“招鹤翁”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一种音乐风格
    C. 一种植物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刘克庄的诗作都体现了对现实困境的关切,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关注社会底层的疾苦,而刘克庄则通过文化的视角反思社会变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代诗歌》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铨舍后轩 司徒侍中宋宣献公挽词五首 泰灵园书事 北苑十咏·造茶 读离骚经 丙申秋八月过渔溪驿驿旧有梅数株尝题诗记今无有也二首 其一 四月清明西湖 稼村诗帖 碧峰亭 三月诣陈逋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洲渚 鼠字旁的字 私馆 秃宝盖的字 无字旁的字 包含率的词语有哪些 予末小子 转粟 人皆掩鼻 是耶非耶 鼻字旁的字 芒荒 黍字旁的字 捏一把汗 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饥两饱 品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