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0: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0:53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作者: 苏轼 〔宋代〕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观潮的场景。诗人知道月亮如同玉兔般圆满,化作九月的霜风带来寒意。希望门前的重门不再上锁,夜晚潮水流向月亮的方向观看。人群中欢呼声震天,仿佛又看见了江边的老阿童。想要知道潮头的高度如何,越山都在波涛中浮沉。
身世在江边悠悠,早已与沧波白头偕老。造物者也知道人容易衰老,因此让江水向西流去。吴地的孩子们生长在涛声中,无所顾忌,轻视生命。若东海知道明主的意愿,应该让混浊的水域变成良田。江神河伯如同鸡鸣,海水东来气吐彩虹。怎么能像夫差那样,拥有三千强弩来压潮水呢?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中秋佳节,诗人坐于江边,观潮而作。潮水的涨落与人生的变迁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所作,诗中融入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深刻交织。开篇以“定知玉兔十分圆”引入,诗人用圆月的明亮象征着团圆与美好,然而随即转入九月的寒风,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人寄语重门不再上锁,象征着对自由和开放的渴望。
随后的描写中,诗人通过“万人鼓噪慑吴侬”的热闹场景,展现了江潮的壮阔与人们的欢愉,似乎在告诉读者,即使在喧嚣中,个体的存在感依然显得渺小。诗中“欲识潮头高几许”,表达了对潮水涨落的好奇与思考,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下半部分更为深刻,诗人在“江边身世两悠悠”中感叹自己与江水一同变老,展现出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思想。诗人通过“造物亦知人易老”进一步反思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后,诗人提及历史人物夫差,表达了对权势与能力的渴望,想要用强大的力量来掌控自然现象。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还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哲理与社会现实,体现了苏轼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逐句解析:
定知玉兔十分圆:明月如玉兔般圆满。
化作霜风九月寒:月亮的圆满带来九月的寒风。
寄语重门休上钥:希望门不再上锁,象征自由。
夜潮流向月中看:夜晚潮水流动,向着明月流去。
万人鼓噪慑吴侬:人们欢呼声震撼吴地的人。
犹似浮江老阿童:看似江面上的老童子。
欲识潮头高几许?:想问潮头有多高。
越山浑在浪花中:越山掩映在波涛之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江边的身世悠然自得。
久与沧波共白头:与江水相伴到老。
造物亦知人易老:造物者知道人容易衰老。
故叫江水向西流:所以江水才向西流去。
吴儿生长狎涛渊:吴地的孩子们在涛声中成长。
冒利轻生不自怜:轻视生命,贪图利益。
东海若知明主意:若东海知道明主的意图。
应教斥卤变桑田:应该让混浊的水域变为良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江河神灵如同啼鸡。
海若东来气吐霓:海水东来时气吐彩虹。
安得夫差水犀手:怎么能像夫差那样拥有力量。
三千强弩射潮低:用强弩压低潮水。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中秋观潮展开,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玉兔”象征什么?
诗人希望“重门休上钥”意味着什么?
“欲识潮头高几许”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好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作品均围绕月亮、潮水等自然元素展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光与情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