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7:4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4:00
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
这首诗描绘了在春天时的美丽景色,宛如洛水般的游玩令人陶醉,春色在京城中弥漫开来。青郊小路上,车辙交错,回望苍茫江流,日光在河面上闪动,春风中草丛轻轻摇曳。桃花和李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条美丽的小径,而桑树和榆树的阴影则环绕在道路四周。东都的繁华已经被承载,我期待着归程,向着满眼绿意的田野眺望。
作者介绍:谢朓(464年-499年),字景仁,号谢公,南朝梁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常被誉为“谢家三杰”之一。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分裂之时,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以游览春色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诗的开头“宛洛佳遨游”即点明了游玩的地点和情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春色满皇州”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春光明媚,青郊小路、苍江流、桃李成蹊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流露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尤其是“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通过动作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仿佛一切都在春风中舞动。
最后两句“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则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思念,既有对繁华都市的留恋,也有对自然田园的向往,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增添了诗的深度和广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宛洛”比喻优美景色)、拟人(如“日华川上动”给阳光赋予了生命)、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一个游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这些意象不仅渗透了诗人的情感,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诗中“宛洛”指的是哪条河流?
“桑榆”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