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0:16
和刘西曹望海台诗
沧波不可望。
望极与天平。
往往孤山映。
处处春云生。
差池远雁没。
飒沓羣鳬惊。
嚣尘及簿领。
弃舍出重城。
临川徒可羡。
结网庶时营。
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是不可直视的,极目远望,天海相接,似乎平齐无际。时常能够看到孤山的倒影,四处都是春天里飘浮的云彩。远处的雁群在水面消失,急促飞来的鸭子被惊动了。城市的喧嚣与繁杂都涌到了我的身边,让我不得不离开繁重的城邑。临近河边的生活虽令人羡慕,但也只是空想而已,想要在这里安营扎寨,结网捕鱼,却又有些不切实际。
作者介绍:谢朓(约464年-499年),字希孟,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擅长五言诗与古风,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思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谢朓游览海台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那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更多地寄情于山水之间,反映了他对现实的逃避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以大海为背景,诗人从海的广阔与深邃出发,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开篇“沧波不可望”,直接点出海的辽阔,给人一种难以望尽的感觉,随之而来的是与天平的对比,暗示了人对自然的渺小与无力。接下来的描写中,孤山与春云的映照,赋予了自然以生机,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差池远雁没,飒沓羣鳬惊”描绘了鸟类在水面消失与惊飞的瞬间,展现了自然的生动与瞬息万变,而“嚣尘及簿领”则将城市的喧闹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逃离尘世的渴望。最后两句“临川徒可羡,结网庶时营”更是点出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临川的生活虽然令人羡慕,但实际的生活却是艰难的,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了自然与城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失落与无奈。
诗词测试:
诗中“沧波不可望”的意思是什么?
“往往孤山映”中的“孤山”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临川徒可羡”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谢朓的《和刘西曹望海台诗》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王维的诗集中描写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和谐,而谢朓则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在意象上,两者都运用了自然元素,然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王维更强调和谐美,而谢朓则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展现出一种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