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1: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41:29
月中桂
八月十四夜月,介庵韵
作者: 赵熙 〔清代〕
又老三年,记中秋未中,酒半伤别。
花潭梦冷,是一般归燕,西风如客。
小山丛桂发。认不定秦时旧月。
休说人间世,青天碧海,呼影醉瑶席。
姮娥近应犹昔。问河山镜里,今是何夕。
狼星扫未,到八荒无事,乌头先白。
露凉知夜久,伴角枕新添鬓雪。
渐渐乌云上,情知雨声催曙色。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中秋之夜的感慨与思绪。时光流逝,三年已过,回忆起往年中秋的欢聚,酒意中透着离别的伤感。梦中冷清的花潭,似乎是归来的燕子,西风如同客人。小山间的桂花已经盛开,难以辨认那秦朝的旧月。不要谈论世间的种种,青天碧海,似乎只是在醉酒的瑶席上呼唤影子。嫦娥的身影依旧在近旁,但我问镜中的河山,今天是什么日子呢?狼星尚未扫除,八荒之地一片宁静,乌头的颜色已经变白。露水凉意,说明夜晚已久,伴着角枕,鬓角又添了白发。渐渐地乌云升起,心知雨声催促着晨曦的到来。
作者介绍
赵熙(约1661-约1730),字文韶,号介庵,清代诗人、画家。他以山水画著称,且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风格清新而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之夜,正值家人团聚的时刻,但作者却因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与伤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月中桂》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中秋诗。诗人在中秋的月光下,回忆往昔,感慨时光的流逝,表现了对亲友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忧伤。开篇“又老三年”便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感怀。中秋本是团圆的节日,而诗人却因酒半伤别而显得格外孤独。
接着,诗人描写花潭的冷清,归燕的孤独,以及西风的轻拂,营造出一种秋天的萧瑟与凄凉。小山丛桂的盛开,似乎在提醒诗人秦时的旧月,但却难以再现昔日的美好。诗中提到的嫦娥,既是月亮的象征,也是诗人内心孤独的投影。
最终,诗人在夜晚的凉露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鬓角的新添白发,暗示着岁月的无情。诗中的乌云和雨声,象征着即将到来的黎明,暗示着希望的到来。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对中秋团圆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思。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赵熙的《月中桂》主要描写哪个节日?
诗中提到的“姮娥”是指哪个神话人物?
“露凉知夜久”的意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