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5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52:50
吾初读七篇,未领跃如义。晚而窥大易,稍解寂然意。乃知平放著,的的目前事。尽心则无余,穷神忽超诣。以斯印群书,拈出句句是。君臣父子间,运量周旋际。体之则光明,杂物了无累。伟哉此陈编,孔孟心所寄。有如撞洪钟,合响入迢递。言高听者聩,不绝仅如缀。幸北良友集,一发万古祠。真长富辞原,百折无留势。文通秉文均,裁度取中制。宛丘坐忘言,袖手岂深闭。鄙怀顿为空,快若扫长篲。旁观二三子,耳剽咸愕眙。诱之循循然,活处鱍鱍地。气质虽有拘,学问欲如蜕。时乎不再来,过此恐少味。大书鑱坐隅,以起衰惰气。
我最初读《孟子》七篇时,未能领会其深意。晚年研究《易经》,才稍微理解了其中的静谧之意。于是明白,这些道理其实就在眼前。全心投入则无所遗漏,深入探究则能超越常理。用这些道理去印证其他书籍,每一句都能找到依据。在君臣父子之间,在周旋应对之际,体会这些道理则心境光明,杂念全无。这部经典真是伟大,寄托了孔孟的心血。就像撞击大钟,回响传至远方。高深的言论让听者困惑,但仍能连绵不断。幸好有北方的良友相聚,一起探讨这些千古流传的智慧。真长(刘道祖)文辞丰富,百折不挠。文通(万丘)文笔均衡,裁度得当。宛丘(顺甫)善于忘言,袖手旁观并非深闭。我的鄙陋之见顿时消失,快如扫除长帚。旁观的二三子,听后都感到惊讶。循循善诱,生动活泼。气质虽有限制,学问却应如蜕变。时机不再来,错过恐怕就少了些滋味。大书刻在座位旁边,以激励衰惰之气。
作者介绍: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宋代文学家、理学家。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学问探讨。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子翚在与刘道祖、万丘、顺甫等友人探讨《易经》和《孟子》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这首诗表达了刘子翚对《易经》和《孟子》的深刻理解。他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从最初的困惑到晚年的领悟,展现了对经典的深入探究和体悟。诗中,他强调了经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君臣父子关系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友人的讨论,他感受到了经典的深远影响和智慧的传承。诗的结尾,他鼓励自己和大书刻在座位旁边,以激励衰惰之气,体现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时机的珍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易经》和《孟子》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刘子翚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强调了经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君臣父子关系中的应用。他鼓励自己和大书刻在座位旁边,以激励衰惰之气,体现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时机的珍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刘子翚在诗中提到的“七篇”指的是什么? A. 《易经》 B. 《孟子》 C. 《论语》 D. 《诗经》
诗中提到的“大易”指的是什么? A. 《易经》 B. 《孟子》 C. 《论语》 D. 《诗经》
诗中提到的“真长”是谁的字? A. 刘道祖 B. 万丘 C. 顺甫 D. 刘子翚
诗中提到的“文通”是谁的字? A. 刘道祖 B. 万丘 C. 顺甫 D. 刘子翚
诗中提到的“宛丘”是谁的字? A. 刘道祖 B. 万丘 C. 顺甫 D. 刘子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