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3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31:26
老人八十馀,不识城市娱。
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
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馀。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这位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根本不知道城市的热闹与娱乐。
大自然的造化偶尔会有些遗漏,和他同龄的人都已去世。
他一生没有渡过江河,水北岸有个幽静的居所。
他手中插着荔枝枝条,满园种植了三百株荔枝。
不要说陈家的紫荔枝,我觉得这种甘甜的荔枝可能更好。
你来树下坐坐,吃饱了再带点儿走。
我回家后留给儿孙的东西,怀中抱着是无法空虚的。
有酒就来陪我喝,不用问钱的多少。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经历了政治风波,但其文学成就仍然辉煌。苏轼的诗词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擅长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归园田居》是苏轼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喧嚣的厌倦。在经历了政治的波折和人生的起伏后,他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这首诗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他不再追逐城市的繁华,反而选择了幽静的乡村,种植荔枝树,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通过对荔枝的描写,苏轼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满足与乐观。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这一句透露出苏轼对物质享受的淡薄,他认为自然的甘甜远比名贵的食物来得更为珍贵,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满足的追求,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诗人通过对老人的描写,展现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倡导简单、纯粹的生活。
答案: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其四》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更多地强调了隐逸与自然的和谐,而苏轼则在世俗与自然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