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0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09:31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这首诗描绘了在半山亭上俯瞰壮丽山川的情景。登上高峰,山势巍峨,莲峰与太华山齐平。站在栏杆旁,看到红日刚刚升起,回头望去,白云似乎低垂在山间。松柏在月光下愈发显得苍老,猿猴在遥远的地方啼叫。禅师在吟诵完诗句后,让人迷惑千古,真是让人感慨。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以豪放派词风著称。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游览半山亭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生活在宋代,国家政治动荡,个人经历坎坷,诗中常融入对人生的思索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半山亭》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高山、红日、白云、松柏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开头的“登岭势巍巍”便让人感受到高山的壮丽,接着“莲峰太华齐”,将两座名山并列,突显出自然的雄伟。
在景色的描绘中,诗人又不乏思考,最后一联“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引入了禅宗的哲理,表现出对人生的迷惑和深思。这种将自然景色与哲理思考相结合的手法,使整首诗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种人生感悟的表达。
苏轼的用词简练而富有韵味,且通过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同时流露出一丝孤独与沉思,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与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在孤独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苏轼的《半山亭》描写了什么自然景观?
A. 河流
B. 山川
C. 森林
诗中提到的“禅师”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B. 反映人生的迷惑与思考
C. 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