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3:27
相和歌辞·铜雀妓
作者:刘商(唐代)
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玉。
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
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
仍令身殁后,尚足平生欲。
红粉横泪痕,调弦空向屋。
举头君不在,唯见西陵木。
玉辇岂再来,娇鬟为谁绿。
那堪秋风里,更舞阳春曲。
曲终情不胜,阑干向西哭。
台边生野草,来去罥罗縠。
况复陵寝间,双双见麋鹿。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在铜雀台上歌舞的情景。诗中提到魏主对她的宠爱,称赞她的美貌胜过玉石。尽管高台上无昼夜,歌舞仍然未能尽兴。她的妆容如同盛开的花朵,但夕阳已落入深谷。即便她身已逝去,依然让人生出无尽的遗憾与欲望。她的红颜泪痕横流,调弦的乐声空荡荡地回响在屋内。抬头望去,君王已不在,唯有西陵的树木相伴。那华丽的玉辇又怎能再来,娇美的发髻又为谁而绿?在秋风中,怎能忍受再度舞动阳春的曲调?曲终情未已,阑干边向西方哭泣。台边长满野草,来去之间如同罗纱般的轻盈。更何况在陵寝之间,双双的麋鹿也时常出现。
刘商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美人的悲欢离合,展现出深厚的感情和细腻的观察。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盛世,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纷纷抒发情感,表现对美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铜雀台作为历史名胜,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铜雀妓》以铜雀台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位美丽女子在此歌舞的情景,表达了对美与爱的渴望,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惋惜。诗的前两句直接对女子的美貌进行赞美,突显了她在魏主心中的特殊地位。随着诗句的发展,女子的歌舞似乎无法填满内心的空虚,尽管她的美丽如花般绽放,却也无法抵挡夕阳西下的孤寂。
在情感的刻画上,诗人通过“红粉横泪痕”展现了女子的哀愁与无奈,调弦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孤独。抬头望去,君王已不在,唯有西陵的树木映衬着她的寂寞。最后,通过“曲终情不胜”的描写,表现了女子内心的无尽惆怅,仿佛一切的欢愉都已结束,只剩下对往事的追忆。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对美的赞美到对失去的惋惜,展示了人们在美与爱之间的复杂情感。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景致,又有深情的回忆,形成了一种哀而不伤的美感,令人深思。
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玉。
描述魏主对女子的宠爱,强调她的美丽超越常人。
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
意味着在铜雀台上,无论日夜,歌舞似乎都不能满足她的内心需求。
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
形容女子的妆容如盛开的花,夕阳的落下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即将结束。
仍令身殁后,尚足平生欲。
即使她死去,依然留给人们无尽的情感寄托。
红粉横泪痕,调弦空向屋。
描绘女子的泪水与乐声,暗示她的悲伤与孤独。
举头君不在,唯见西陵木。
向上望去,君王已不在,唯有树木陪伴,营造出强烈的孤独感。
玉辇岂再来,娇鬟为谁绿。
质疑华丽的玉辇是否还会回来,暗示对爱情的无奈与失落。
那堪秋风里,更舞阳春曲。
在秋风中再舞阳春的曲调,显得格外无奈。
曲终情不胜,阑干向西哭。
曲终人散,情感无法自已,向西方哭泣,表现了对失去的深刻哀痛。
台边生野草,来去罥罗縠。
形容铜雀台边长满野草,暗示时光流逝与荒凉。
况复陵寝间,双双见麋鹿。
结尾以双双麋鹿的意象,暗示宁静与回归自然的美好。
整首诗探讨了美的短暂与爱情的无奈,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通过对铜雀台上女子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动人。
选择题:魏主对美人的称赞是用哪个词表达的?
填空题:诗中提到“曲终情不胜,阑干向__哭”。
判断题:诗中通过“夕阳落深谷”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