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0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06:51
咏保母帖
作者: 王易简 〔宋代〕
黄閍断刻得者谁,双松下殉方壶螭。
其文记述保母李,云是大令之所为。
点画安知尚年少,笔不可制从儿时。
当其翰墨托久计,异哉岁月如前期。
为怜樵人巧收拾,岂无行道犹嗟咨。
残砖裹送平原家,阅古众帖奚独遗。
穷诹远引商是非,具眼落落多传疑。
尘埃尺纸拂陈迹,闻君好事卷赠之。
简编无端发汲冢,陵谷何年沈岘碑。
坐中赏识本易厌,世外隐伏劳旁窥。
骚人胜士一朝玩,孝子慈孙千古悲。
君不见钟侯书法亦大奇,下穿墟墓求其师。
谁知道这块黄昏时刻的刻石是谁所做?在双松树下,它陪伴着方壶和螭(龙)。文中记载的是保母李,她是大令(大官)的所为。点画之间,谁又能知道她年纪尚小?笔墨是不可以限制于儿时的。当她的笔墨寄托在长久的计划上,岁月却如同之前一样异样。因为怜惜樵夫的巧手收拾,难道就没有行道的人也在感叹吗?残砖送到平原的家中,阅读古帖何必独独遗漏这些呢?穷尽追溯商议是非,所见所闻多传疑惑。尘埃覆盖的纸张拂去陈迹,听说你喜欢的事情卷赠给你。简编无缘自发,沉没于陵谷何年何月的碑上。在座的人欣赏本来容易厌倦,世外隐伏着劳碌的旁观者。骚人胜士一朝玩乐,孝子慈孙千古悲哀。难道你没看到钟侯的书法也是极为奇特,甚至下到墟墓去寻求他的老师吗?
王易简,宋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生活细节,表现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
《咏保母帖》是在一个宁静的时刻,作者面对一块古老的刻石,感悟到历史的沉淀与人情的流转。诗中通过对保母李的描绘,反映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尊重,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咏保母帖》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诗作。通过对一块保母李的刻石的描绘,王易简不仅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赞美,也流露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诗中,黄昏的意象与双松的对比,勾勒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厚重。
作者通过对点画与岁月的反思,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时间性与永恒性之间的矛盾。点画虽然是年轻的,但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其意义却愈加丰富。诗中提到的樵人和残砖,象征着劳动者的辛勤以及历史的遗留,彰显出诗人对平民生活的关注。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书法艺术的赞美,又蕴含着对历史的敬畏,展现了作者的文化自觉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咏保母帖》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黄閍”指的是什么时间?
“残砖裹送平原家”这句表达了什么意象?
《咏保母帖》与《登高》:两首诗在主题上均涉及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悟,但风格不同,《咏保母帖》更侧重于书法艺术与生活细节的结合,而《登高》则更强调对人生苦难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