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子年八兄读唐书感事 其一》

时间: 2025-08-05 10:15:48

诗句

吹角城头变徵声,艨艟海上剧纵横。

天留往岁吞吴恨,势迫贤王许越成。

请地欲营三窟狡,登坛畴令一军惊。

仓皇自趣潼关战,遂使豺狼到两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5 10:15:48

原文展示

吹角城头变徵声,
艨艟海上剧纵横。
天留往岁吞吴恨,
势迫贤王许越成。
请地欲营三窟狡,
登坛畴令一军惊。
仓皇自趣潼关战,
遂使豺狼到两京。

白话文翻译

号角声在城头响起,传来急促的战斗信号,
船只在海上剧烈地交错纵横。
往年的仇恨犹如吞噬吴国的悲痛,
形势迫使贤王必须允许越国成事。
请求地界以便营造三处藏身之所,
登上祭坛时应让一军感到震惊。
慌忙自顾自地向潼关出征,
结果让豺狼般的敌人侵入了两京。

注释

  • 吹角:指吹号角,古代战争时用来传递命令或号召士兵。
  • 艨艟:指大型战船,这里形容战船的壮观和密集。
  • 徵声:即战斗号角声,用于召集和指挥作战。
  • 吞吴恨:指历史上吴国的覆灭,表达对往事的怨恨和痛苦。
  • 贤王:指有德行的国君,强调其面临的艰难选择。
  • 请地:请求或谋求土地,以便于战略部署。
  • 三窟狡:比喻设置多个藏身之处以应对突发情况。
  • 仓皇自趣:形容慌忙而自顾自地行动。
  • 豺狼:比喻敌人凶狠,形象地描绘战争的残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瑞骏,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主要以诗词见长。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豪情壮志,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常常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纷乱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历史场景,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诗中提到的吴国和越国的历史背景,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历史反思,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兴衰的无奈。开头的“吹角城头变徵声”传达出紧迫感,仿佛战斗即将展开。接着,诗人以“艨艟海上剧纵横”描绘出海上战争的激烈场面,展现了战斗的规模和复杂性。

从“天留往岁吞吴恨”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诗人借用历史事件表达对当下局势的忧虑。接下来的“势迫贤王许越成”则暗示了权力的博弈和政治的无奈,贤王在强敌面前不得不做出妥协,以求生存。

后四句转向对策和行动的思考,从“请地欲营三窟狡”到“仓皇自趣潼关战”,诗人展现了在生死存亡之际,国君和将领们的无奈与焦虑。最后一句“遂使豺狼到两京”则是对敌人入侵的痛心疾首,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镜子,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沉而真实,呈现出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吹角城头变徵声:战斗的号角在城头响起,表明战斗即将开始。
  2. 艨艟海上剧纵横:战船在海上交错,显示出战斗的激烈。
  3. 天留往岁吞吴恨:回忆往年吴国的覆灭,表达对历史的怨恨。
  4. 势迫贤王许越成:形势所迫,贤王只能妥协于越国。
  5. 请地欲营三窟狡:请求划分土地以便设置隐蔽之处。
  6. 登坛畴令一军惊:在祭坛上下令,让军队感到震惊。
  7. 仓皇自趣潼关战:慌忙自顾自地出征潼关。
  8. 遂使豺狼到两京:最终导致敌人侵入了两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敌人比作“豺狼”,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其凶狠。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海上战船的“剧纵横”形容战争的激烈程度。

主题思想

全诗透过历史的视角,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揭示出在权力斗争和战争面前,人们的无奈与绝望,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警醒与对未来的思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角声:象征战争的号角,代表紧迫和动荡。
  • 艨艟:象征战斗的装备与力量,体现战争的规模。
  • 吴恨:历史的记忆,承载着对往事的情感。
  • 豺狼:象征敌人,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吹角声在城头响起,表示什么?

    • A. 战斗即将开始
    • B. 游行开始
    • C. 祭祀开始
    • D. 节日庆祝
  2. “艨艟”指的是:

    • A. 小船
    • B. 大型战船
    • C. 商船
    • D. 货船
  3. “天留往岁吞吴恨”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历史的怨恨
    • C. 对战争的厌恶
    •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张继):描绘旅途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与本诗的历史感相呼应。
  • 《春望》(杜甫):同样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国家动荡与个人情怀。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和子年八兄读唐书感事》则通过历史事件反思权力的斗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答山中侃上人 舟次吴门 催梅 鹿城晚眺 闻蛩 题陆大参秀夫广陵牡丹诗卷后 项羽庙 立春郊行次唐玉潜 薛德之之江东简熊西玉诸公 昆岩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吹气如兰 斤字旁的字 椒壸 旧闾 马上得天下 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鹅口白疮 倦尾赤色 戈字旁的字 自弃自暴 羽字旁的字 私字儿的字 组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稊气钱 口字旁的字 飞鸿戏海 夏令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