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4:38
《饮马长城窟行》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
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游客在长城下停留,带着马匹来饮水。
马儿的嘶鸣声传来,似乎在诉说水中浸泡的征人骸骨。
这水流岂真是泉水,终究不能化作潺潺流水。
洗去骨上的泥土,却洗不去骨中的冤屈。
若骨头能像流水一样,四海之内也能有还魂。
只有那空荡荡的呜咽声,似乎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子兰,唐代诗人,生平信息较少,但其作品多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士人的悲哀,风格多以沉郁为主。
《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战乱频仍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饮马的场景,反映了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冤屈的不平。
这首诗的开头以“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引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画面却逐渐转向悲凉。诗人通过马嘶声引入“征人骨”的意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诗中“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的反思,深刻地表达了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士兵的同情与哀悼,突显出历史的悲剧。
整首诗运用大量意象和象征,尤其是“流泉”和“骨”的对比,既表现了生命的流逝,也暗示了冤屈的难以洗净。最后两句“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似乎在质问历史的公正,发出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生命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对士兵冤屈命运的深切同情,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呼唤。
《饮马长城窟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子兰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冤”指的是什么?
A. 误会
B. 委屈与未能得到正义的悲哀
C. 幸福
诗中“空流呜咽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与哀怨
C. 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