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鹧鸪天•别》

时间: 2025-04-30 22:54:06

诗句

赋得将离向绮窗。

桃花流水送游艭。

柔肠乍结先回九,小字亲钩定取双。

同玉案,伴银缸。

惯来一晌不惊尨。

多情恐逐浮萍去,发愿拈针绣佛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4:06

原文展示:

鹧鸪天•别
作者:董以宁 〔明代〕
赋得将离向绮窗。桃花流水送游艭。
柔肠乍结先回九,小字亲钩定取双。
同玉案,伴银缸。惯来一晌不惊尨。
多情恐逐浮萍去,发愿拈针绣佛幢。

白话文翻译:

将要离别时,依依不舍地望着绮窗。
桃花溪水轻轻送走我的小船。
柔情似水,愁绪纷纷,欲言又止,只好先回头。
写下小字,亲手钩定两人的约定。
在那玉案旁,伴着银缸,
过去一晌无惊,已习惯了彼此的陪伴。
多情的人,恐怕终会随波逐流,
我发誓要拿起针线,绣上佛幢,祈求平安。

注释:

  • 绮窗:精美的窗户,象征着美丽的景色和情感的寄托。
  • 游艭:小船,象征离别和旅途。
  • 柔肠乍结:柔情绵绵,情思缠绵。
  • 小字亲钩:小字是指亲密的约定,钩定则是指写下承诺。
  • 银缸:可能指美好的生活情景。
  • 浮萍:比喻漂浮不定的情感,象征离别的无奈。
  • 佛幢:佛教的标识,象征着祈愿和庇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是明代的一位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笔触著称。她的诗多表现女性的柔情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常常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离别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去的恋人或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其对未来的思考。诗中通过自然意象来传达复杂的情感,体现了明代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深度。

诗歌鉴赏:

《鹧鸪天•别》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现了对即将分别的恋人或朋友的深切怀念。开头"赋得将离向绮窗"便勾勒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绮窗的美丽与离别的伤感相互交织,形成强烈的对比。接着,桃花流水送走小船,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离别时刻的生动刻画,流动的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带走了美好而又痛苦的回忆。

在情感的表达上,"柔肠乍结先回九"展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既有甜蜜的回忆,又有难以言说的愁苦。小字亲钩所带来的约定,体现了对未来的期许和不舍。而“伴银缸”则描绘了温馨的生活场景,暗示着曾经的幸福时光。

最后两句,“多情恐逐浮萍去”与“发愿拈针绣佛幢”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多情的人如浮萍般随波逐流,意味着在离别的无奈中可能失去原有的情感。而绣佛幢则象征着对未来的祈愿和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坚定信念。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感人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痛苦与对未来的期盼,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赋得将离向绮窗:即将离别时,目光依恋窗外的美景。
  2. 桃花流水送游艭:桃花和流水相伴,寓意着离去的小船,增添了离别的情感。
  3. 柔肠乍结先回九:柔情万缕,情绪难以抑制,只能暂时回避。
  4. 小字亲钩定取双:用小字记录下两人的约定,象征深厚的情感。
  5. 同玉案,伴银缸:描绘过去的幸福生活场景,象征亲密关系的美好。
  6. 惯来一晌不惊尨:形容彼此相处已久,已习惯了无惊无扰的生活。
  7. 多情恐逐浮萍去:感叹多情或许会被现实冲淡,难以长久。
  8. 发愿拈针绣佛幢:祈愿未来的安宁和希望,表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桃花流水”比喻离别的悠长与美好。
  • 拟人:将“多情”形容为“逐浮萍”,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词结构严谨,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担忧。通过具体的意象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反映了人性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与不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绮窗:象征美丽与梦幻。
  2. 桃花: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希望。
  3. 流水:流动的时间,象征离别与思念。
  4. 银缸:象征着丰盈与愉悦的生活。
  5. 佛幢:象征着对平安的祈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游艭”指的是: A. 大船
    B. 小船
    C. 渡船
    D. 航母

  2. “多情恐逐浮萍去”意指: A. 多情的人容易受到伤害
    B. 多情的人会漂泊不定
    C. 多情的人会被时间冲淡
    D. 多情的人会获得幸福

  3. 诗人希望通过“发愿拈针绣佛幢”表达什么? A. 希望长久相伴
    B. 祈求安宁与祝福
    C. 希望与恋人再相见
    D. 追求艺术创作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鹧鸪天•别》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离愁别绪,但董以宁的诗更为细腻,情感层次更为复杂,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明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诗词文化》

以上内容为对《鹧鸪天•别》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情感与意境。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梅花落二首 其二 梅花落二首 其一 洛阳道二首 其二 洛阳道二首 其一 陇头水二首 其二 陇头水二首 其一 赠李駼 方镜铭 释奠诗应令八章 姬人怨服散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庙的成语 牛字旁的字 发号施令 歇宿 过班 敛色屏气 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彰善瘅恶 悲愁垂涕 页字旁的字 乚字旁的字 词典 立字旁的字 剜肉补疮 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空心汤团 卒结尾的成语 车字旁的字 躲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