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2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24:15
杭州修广师法喜堂
作者:王安石 〔宋代〕
浮屠之法与世殊,洗涤万事求空虚。
师心以此不挂物,一堂收身自有余。
堂阴置石双嵽嵲,石脚立竹青扶疏。
一来已觉肝胆豁,况乃宴坐穷朝晡。
忆初救时勇自许,壮大看俗尤崎岖。
丰车肥马载豪杰,少得志愿多忧虞。
始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
会将筑室返耕钓,相与此处吟山湖。
这首诗表达了对浮屠(佛教寺庙)法门的独特理解,强调与世俗的不同,追求内心的空虚与宁静。作者认为,真正的修行者应当心无挂碍,才能在此堂中自得其乐。堂前的石头和竹子相映成趣,给人以清幽之感。诗人一来就感到心胸开阔,特别是在此地闲坐度过时光,有着更深的感悟。回想起当初立志时的勇气,现在看来世俗的艰难险阻,虽然英雄辈出,然而志向未能实现,内心却多了忧虑。经过反思,才明白进退之间各有道理,不能草率地将智者与愚者区分开。最终,诗人想要在这里安居乐业,与友人一起吟咏山水。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推行新法,提倡改革。其诗作以清新、自然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在杭州修建法喜堂期间,表达他对佛教教义的思考与个人修行的体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仕途中的哲学思考。
这首诗以“法喜堂”为背景,展现了王安石在寺庙中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他对世俗的淡泊与对内心修养的追求。诗的开头通过“浮屠之法与世殊”引入,说明修行与世俗生活的不同,强调内心的空虚和宁静。接着,诗人描绘了堂前的石头与竹子,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进一步反映出他内心的安宁。
在诗中,王安石不仅思考个人的修行,还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反思。“丰车肥马载豪杰,少得志愿多忧虞”这一句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表面上的繁华与内心的忧虑,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顾,王安石表达了“始知进退各有理”的领悟,强调了人生的选择与思考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理,展现出王安石的修身之道与对于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学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淡泊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在浮华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与理智。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浮屠之法与世殊”中的“浮屠”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佛教的寺庙
C. 一种乐器
诗中提到的“丰车肥马”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富贵的生活
B. 贫困的状态
C. 志向的高远
诗人的内心感受是:
A. 繁忙和忧虑
B. 宁静和豁达
C. 恐惧和迷茫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