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6:0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6:00:05
《至扬州》
文天祥 〔宋代〕
眼穿只候卖柴回,今日堡城门不开。
籴米已无消息至,黄昏惆怅下山来。
眼睛只盼着卖柴的人快点回来,今天堡城的城门却没有打开。
买米的消息已经没有了,黄昏时分我满怀惆怅地走下山来。
该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背景,诗人在等待米粮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无奈与失落。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号宋梅,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以坚贞不屈的精神著称,其一生致力于抗击外敌,捍卫国家。文天祥的诗歌多反映抗争、忠诚与悲愤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国势衰弱,民众生活困苦。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生存资源匮乏的无奈。
《至扬州》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困境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思考的诗。诗人在写作时,正值国家危亡之际,自己身处困境,心情沉重。开篇“眼穿只候卖柴回”,诗人以“眼穿”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对卖柴者的期待,既是对生活资源的渴望,也是对希望的寄托。城门未开,暗示了外界的封闭与无助,突显了社会动荡的现实。
“籴米已无消息至”一句,折射出经济困境,粮食短缺的无奈,令人深感时局的无情与人们的无力。最后一句“黄昏惆怅下山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黄昏常象征着失去与衰退,诗人在夕阳西下的情境中,心中满是惆怅,生动表达了他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悲壮的爱国情怀和对命运的无奈,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等待与失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眼穿只候卖柴回”表达了什么情感?
“今日堡城门不开”暗示了什么?
诗中描绘的时节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在诗中展现了国破家亡的沉重,而文天祥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日常的焦虑与无奈。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