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3:46
原文展示:
和汪诚之韵 王炎 〔宋代〕
昏昏未必晦,昭昭未必明。 浑浑未必浊,漻漻未必清。 吾道本自贵,国爵亦可并。 所以鲁素王,但欲比老彭。 嗟予久敛退,用志难峥嵘。 吾友暂蟠蛰,侧耳春雷辍。 韫椟足足岂刖,找鼎肩不頳。 鼓行当擅场,敌者谁为勍。 伫看庆多马,为彼酌兕觥。 下视俗子陋,未识仁者荣。 譬如黄流污,宁涴皎月晶。 相期在无到,所急非小成。 颇恨会遇疏,未免鄙吝生。 大篇何舂容,雅思真和平。 知君培其根,许我撷其菁。 虚静能养心,笃实可存诚。 此理君得之,底里期再倾。
白话文翻译:
昏昏沉沉未必就是晦暗,光明磊落未必就是明亮。 浑浑噩噩未必就是浑浊,清澈见底未必就是清明。 我的道义本来就自视甚高,国家的爵位也可以与之并列。 所以鲁国的素王,只愿与老彭相比。 唉,我长久地收敛退让,志向难以显露。 我的朋友暂时潜伏,侧耳倾听春天的雷声停歇。 藏在匣中的宝玉不会被砍断,扛鼎的肩膀不会红肿。 鼓声响起时应当独占鳌头,对手是谁能与之匹敌。 期待看到庆典上马匹众多,为他举杯祝酒。 向下看那些庸俗之辈的浅薄,不认识仁者的荣耀。 就像黄色的水流污染,怎能玷污皎洁的月光。 我们相约在无到之处,所急的不是小成就。 很遗憾会面稀少,不免产生鄙视和吝啬。 长篇大论何其从容,雅致的思绪真是平和。 知道你在培养其根本,允许我采摘其精华。 虚静能够养心,笃实可以存诚。 这个道理你已经领悟,期待再次倾诉衷肠。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邃的思想境界。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的超越和对高尚品德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炎在与友人汪诚之的唱和中创作的,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越,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昏昏、昭昭、浑浑、漻漻等对立概念的辩证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诗中“吾道本自贵,国爵亦可并”一句,显示了作者对自己道义的自信和对世俗地位的淡泊。通过对鲁素王、老彭等典故的运用,作者进一步强调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越。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昏昏、昭昭、浑浑、漻漻等对立概念的辩证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通过对鲁素王、老彭等典故的运用,作者进一步强调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越。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吾道本自贵,国爵亦可并”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对世俗地位的追求 B. 对世俗地位的淡泊 C. 对道义的怀疑 D. 对道义的自信
诗中“所以鲁素王,但欲比老彭”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对比 B. 典故 C. 比喻 D. 排比
诗中“韫椟足足岂刖,找鼎肩不頳”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对比 B. 典故 C. 比喻 D. 排比
诗中“下视俗子陋,未识仁者荣”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对世俗的认同 B. 对世俗的超越 C. 对世俗的怀疑 D. 对世俗的追求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