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澹岩游五首》

时间: 2025-05-07 08:54:20

诗句

老僧持钵傍山门,古寺萧然一味清。

骨相山林非富贵,不应曾有训狐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4:20

原文展示:

澹岩游五首
老僧持钵傍山门,
古寺萧然一味清。
骨相山林非富贵,
不应曾有训狐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和尚在山门旁持钵乞食的场景,古老的寺庙显得宁静而清幽。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强调这里的骨相(气质、风貌)并不因富贵而不同,亦不应受到世俗的喧嚣影响。

注释:

  1. 老僧:年长的和尚,代表了修行的智慧和宁静。
  2. 持钵:指乞食的行为,体现了和尚的清贫和对物质的淡泊。
  3. 萧然:形容环境的清幽冷清,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4. 骨相:指人的气质和风貌,这里引申为山林的本质。
  5. 训狐鸣:训狐指教导狐狸鸣叫,形容世俗的教条和纷扰。

典故解析:

“训狐鸣”可以理解为对世俗教条的讽刺,狐狸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狡猾与欺骗。这里提到的“训狐鸣”意在强调,山林之美与清静并不需要外在的教导和规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彦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内心世界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诗歌创作可能源于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在宋代,随着文人阶层的崛起,许多人开始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的场景。老和尚的形象给人一种宁静和智慧的感觉,表现了对清贫生活的向往。诗中“古寺萧然一味清”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空灵的意境,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宁静的气氛。

“骨相山林非富贵”一句,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强调了精神的富裕与物质的贫乏之间的对比。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情感,表现了对世俗名利的无所依恋与对自然的深切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僧持钵傍山门:老和尚在山门旁乞食,暗示了他过着清贫的生活。
  2. 古寺萧然一味清:古老的寺庙显得宁静,反映出一种纯粹的精神境界。
  3. 骨相山林非富贵:山林的气质并不因物质条件而改变,强调内在的美。
  4. 不应曾有训狐鸣:不需要外界的教导,暗示对世俗教条的拒绝。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富贵”与“清”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主题。
  • 暗喻:将“训狐鸣”作为世俗教条的代表,体现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然与淡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僧:象征智慧和宁静。
  • 山门:代表通往心灵深处的入口。
  • 古寺: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骨相:隐喻内在的气质与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僧在何处持钵?

    • A. 古寺
    • B. 山门
    • C. 河边
    • D. 林中
  2. 诗中提到的“训狐鸣”意指什么?

    • A. 教导狐狸
    • B. 讽刺世俗教条
    • C. 描述动物
    • D. 讲述故事
  3. 诗歌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 A. 富贵生活
    • B. 自然与清贫
    • C. 名声与地位
    • D. 旅行与冒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林的宁静和隐逸生活的美,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则通过对友人的期待,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人际关系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赋》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澹岩游五首》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虞美人 虞美人诗 其四 虞美人 己亥除夕花市 虞美人 题余秋室《美人麟镜图》 虞美人 虞美人 虞美人 庚辰初夏和双照楼 虞美人草 虞美人 其二 虞美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黽字旁的字 御史骢 兀字旁的字 百感交集 酿鹅 识时达变 忧劳成疾 学如穿井 倒八字的字 包含筱的词语有哪些 手字旁的字 秀业 黄字旁的字 逐利争名 逻遚槽 六经三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