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1:07
原文展示: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没有殉死这回事,这是达人们都知道的。秦穆公杀死了三位贤良之人,可惜他们的牺牲是徒劳的。他们从小就侍奉贤明的君主,受到的恩惠不可估量。在临终时要求他们殉死,怎能不跟随呢?妻子在门口哭泣,兄弟在路边哀嚎。面对坟墓呼唤苍天,泪水如绳索般流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绝不会因此改变。大家都知道死亡的惨烈,但心中也有所寄托。活着时是众人的英雄,死后成为壮士的典范。黄鸟所作的悲诗,至今仍不衰减。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粲(约177-217),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与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这首《咏史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贤良之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人生志向的坚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王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咏叹,抒发了自己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咏史诗》通过对秦穆公杀三良的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贤良之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人生志向的坚持。诗中,王粲首先指出自古无殉死之事,这是达人们共知的道理,暗示秦穆公的行为是不合理的。接着,他描述了三良从小侍奉明君,受恩不訾,却在临终时被迫殉死,这种牺牲是徒劳的。诗中通过对妻子哭泣、兄弟哀嚎的描写,增强了悲剧色彩。最后,王粲强调人生各有志,不会因外力而改变,即使面对死亡,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咏叹,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贤良之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人生志向的坚持。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不合理牺牲的批判,同时强调了个人志向的重要性和对死亡的坦然接受。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