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57:55
天降丧乱。
靡国不夷。
我暨我友。
自彼京师。
宗守荡失。
越用遁违。
迁于荆楚。
在漳之湄。
在漳之湄。
亦克晏处。
和通箎埙。
比德车辅。
既度礼义。
卒获笑语。
庶兹永日。
无諐厥绪。
虽曰无諐。
时不我已。
同心离事。
乃有逝止。
横此大江。
淹彼南汜。
我思弗及。
载坐载起。
惟彼南汜。
君子居之。
悠悠我心。
薄言慕之。
人亦有言。
靡日不思。
矧伊嬿婉。
胡不凄而。
晨风夕逝。
托与之期。
瞻仰王室。
慨其永慨。
良人在外。
谁佐天官。
四国方阻。
俾尔归藩。
作式下国。
无曰蛮裔。
不虔汝德。
慎尔所主。
率由嘉则。
龙虽勿用。
志亦靡忒。
悠悠澹澧。
郁彼唐林。
虽则同域。
邈尔迥深。
白驹远志。
古人所箴。
允矣君子。
不遐厥心。
既往既来。
无密尔音。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7:55
原文展示:
天降丧乱。靡国不夷。我暨我友。自彼京师。宗守荡失。越用遁违。迁于荆楚。在漳之湄。在漳之湄。亦克晏处。和通箎埙。比德车辅。既度礼义。卒获笑语。庶兹永日。无諐厥绪。虽曰无諐。时不我已。同心离事。乃有逝止。横此大江。淹彼南汜。我思弗及。载坐载起。惟彼南汜。君子居之。悠悠我心。薄言慕之。人亦有言。靡日不思。矧伊嬿婉。胡不凄而。晨风夕逝。托与之期。瞻仰王室。慨其永慨。良人在外。谁佐天官。四国方阻。俾尔归藩。作式下国。无曰蛮裔。不虔汝德。慎尔所主。率由嘉则。龙虽勿用。志亦靡忒。悠悠澹澧。郁彼唐林。虽则同域。邈尔迥深。白驹远志。古人所箴。允矣君子。不遐厥心。既往既来。无密尔音。
白话文翻译:
天降灾难和混乱,没有国家不被摧毁。我和我的朋友,从那京师逃离。宗族和守护都失去了,我们因此逃避。迁徙到荆楚之地,在漳河的岸边。在漳河的岸边,我们也能安然居住。和谐地吹奏箎和埙,德行如同车和辅。我们已经遵循了礼义,最终获得了欢笑和谈话。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够长久,不要有任何过失。虽然说是没有过失,但时间不等人。同心协力的事情,总会有结束的时候。横渡这条大江,停留在南汜。我的思念无法触及,时而坐下时而站起。那南汜,是君子居住的地方。我心中悠悠,渴望着。人们都说,没有一天不在思念。何况是温柔美好的你,怎能不感到凄凉。晨风和夜晚都会过去,我寄托着与你的约定。仰望王室,感慨万分。良人在外,谁能辅佐天官。四方国家正阻隔,让你回归藩国。作为下国的榜样,不要说自己是蛮夷。不轻视你的德行。谨慎对待你的主人,遵循美好的规则。龙虽不被使用,志向也不会改变。悠悠的澹澧河,郁郁葱葱的唐林。虽然同在一个地域,却遥远而深邃。白驹有着远大的志向,古人所告诫的。确实是君子,不会忘记他的心。过去和未来,不要隐藏你的音讯。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文学家,与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他的诗歌多表现忧国忧民之情,风格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粲在东汉末年战乱时期,因政治动荡而流亡荆楚时所作,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深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流亡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诗中“天降丧乱,靡国不夷”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国家破败景象,而“我暨我友,自彼京师”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同逃离京师的情景。在荆楚之地,诗人虽然能够安然居住,但心中仍充满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诗中的“悠悠我心,薄言慕之”和“人亦有言,靡日不思”等句,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和友人的无尽思念。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友人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诗中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流亡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友人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天降丧乱,靡国不夷”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国家繁荣昌盛 B. 国家破败不堪 C. 国家和平稳定 D. 国家战乱频繁
诗中“我暨我友,自彼京师”表达了什么? A. 诗人与友人一同逃离京师 B. 诗人与友人一同前往京师 C. 诗人与友人一同在京师居住 D. 诗人与友人一同在京师游玩
诗中“悠悠我心,薄言慕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国的思念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 对未来的希望
诗中“白驹远志,古人所箴”中的“白驹远志”比喻什么? A. 远大的志向 B. 远方的风景 C. 远古的历史 D. 远行的旅人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