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5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56:05
立秋之雷损万斛,吴侬记此占年縠。
汰哉丰隆无籍在,政用此时鸣孛轳。
向来夏旱连三月,吁嗟上诉声满屋。
讼风未敕复占雷,助魃为妖天更酷。
我虽闲寂忝祠史,家请官供尚仓粟。
尘甑贫交满目前,卒岁将何救枵腹。
但愿吴侬言不验,共割黄云炊白玉。
天人远近叵戏论,裨灶安能尸祸福。
立秋时节的雷声损失了万斛的粮食,吴侬(指江南的百姓)记住了这一年会有征兆。
丰收的希望已无所依托,正是这个时候,才会响起鸣叫的雷声。
往年夏天干旱连着三个月,哀叹与控诉的声音充满了屋子。
尚未平息的争讼又遇雷声,助长了干旱妖风,天更加酷热。
我虽在闲适中担任祭祀的角色,家中请官供粮也仅能维持。
尘土飞扬、贫困交织在眼前,剩下的日子又该如何填饱肚子。
但愿吴侬所说的预兆不成真,共同割黄云做成白玉米饭。
人间的祸福远近难以讨论,灶神又如何能决定灾祸与幸福。
范成大,字希文,号云山,江苏常熟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切感悟。
《秋雷叹》写于立秋时节,正值江南地区夏旱之时,诗人借雷声的响起表达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天灾的忧虑,体现了农民对自然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
《秋雷叹》通过描绘立秋时节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中以雷声作为引子,反映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开头“立秋之雷损万斛”勾勒出立秋时节雷雨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丰收的希望与现实的失落。接着,诗人提到往年夏季的干旱,表现出民众对粮食短缺的焦虑与哀叹。
诗中“讼风未敕复占雷”一句,揭示了社会的争讼和不安,反映了诗人对人世间的无奈与悲观。最后两句提到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以及灶神的神秘影响,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力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对未来生活的忧虑,以及对丰收的渴望,反映了农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的艰辛与坚韧。
关于“万斛”的意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一种乐器
B. 大量的粮食
C. 一种农作物
D. 一种天气现象
“助魃为妖天更酷”中,“魃”指的是:
A. 干旱的妖怪
B. 祭祀的神灵
C. 农民的象征
D. 雷声的象征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哪种现象的忧虑?
A. 战争
B. 自然灾害
C. 社会动荡
D. 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