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曲歌辞 其四 宫中乐》

时间: 2025-05-04 09:59:29

诗句

月采浮鸾殿,砧声隔凤楼。

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9:59:29

原文展示:

月采浮鸾殿,砧声隔凤楼。
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白话文翻译:

月光洒在华美的鸾殿上,砧声从远处的凤楼传来。
笙乐歌声在水边的栏杆旁响起,红烛忽然点燃,迎接初秋的到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月采:月光的照耀。
  • 浮鸾殿:指华丽的宫殿,鸾是一种神鸟,象征美丽和祥瑞。
  • 砧声:砧板上敲打衣物的声音,象征日常生活的琐碎。
  • 凤楼:指高楼,象征高贵或美丽。
  • 笙歌:笙是乐器,这里指音乐和歌声。
  • 临水槛:靠近水边的栏杆。
  • 红烛:红色蜡烛,象征温暖和节日气氛。
  • 乍迎秋:突然迎来秋季的感觉。

典故解析:
“月采”与“浮鸾”均可见于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描绘华丽的景象;“笙歌”则常见于宴会或盛典,表达欢庆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仲素,唐代诗人,以其清新雅丽的诗风著称。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作品多描绘宫廷生活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宫廷生活富裕,音乐舞蹈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杂曲歌辞 其四 宫中乐》生动地描绘了宫廷夜晚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对月光、音乐和烛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欢快的氛围。诗的开头“月采浮鸾殿”就为整首诗设定了一个华丽而梦幻的背景,月光下的宫殿仿佛是仙境一般,美不胜收。而“砧声隔凤楼”则通过对比,体现出宫廷生活的日常琐碎与奢华环境的矛盾,使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生活对比。

接着,笙歌的响起让人想象到宴会的热闹,水边的栏杆旁,音乐与自然相得益彰,给人以愉悦的享受。最后的“红烛乍迎秋”不仅点明了时间的转变,也暗示着一种新的开始,秋天的到来带来了一种新的气息和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相辉映,音乐与自然、奢华与生活的对比,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宫廷生活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诗的节奏感与韵律也使得整首诗颇具音乐性,仿佛在耳边回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采浮鸾殿:描绘出月光洒在华美的宫殿上,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 砧声隔凤楼:传达出宫廷生活中日常琐事的声音,与华美的环境形成对比。
  • 笙歌临水槛:音乐在水边响起,增强了氛围的欢快感。
  • 红烛乍迎秋:蜡烛的光辉与秋天的气息交织,象征着新的季节和温暖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和拟人:月光、砧声等都被赋予了情感,使自然与人文紧密相连。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优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奢华宫廷生活的描绘,并通过对比展现出日常琐事与美好生活的交织,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宁静、美好。
  • 砧声:象征生活的琐碎与日常。
  • 笙歌:象征欢庆与热闹。
  • 红烛:象征温暖与节日气氛。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宫廷生活画卷,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人们的情感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月采”指的是什么? A. 太阳的光辉
    B. 月光的照耀
    C. 星星的闪烁
    D. 烛光的映照

  2. “红烛乍迎秋”中的“乍”字意为: A. 暴风骤雨
    B. 突然
    C. 缓慢
    D. 轻轻

  3. 诗中提到的“笙歌”主要指什么? A. 舞蹈
    B. 音乐和歌声
    C. 诗歌
    D. 乐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张仲素的诗更侧重于宫廷生活的热闹与音韵,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心境的淡泊,二者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作品选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暮春游小园 绝句 绝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艴然大怒 边驿 单耳刀的字 龠字旁的字 酒囊饭袋 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日字旁的字 倾注全力 鬯字旁的字 茂陵刘郎 绞丝旁的字 缀玉联珠 矛盾重重 小儿强解事 惴惴不安 文子文孙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