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时间: 2025-05-02 21:38:27

诗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38:27

原文展示: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作者: 卢纶 〔唐代〕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白话文翻译:

在幽暗的树林中,草丛因风而颤动,将军在夜里拉起弓箭。
等到天明时,他寻找那支白色的箭羽,却发现它已插进了石头的棱角中。

注释:

  • :树林。
  • :昏暗,光线不足。
  • :草丛。
  • :受到惊动,震动。
  • 将军:指军队的指挥官。
  • :夜晚。
  • 引弓:拉起弓箭,准备射箭。
  • 平明:天明,天亮的时候。
  • :寻找。
  • 白羽:指箭上的白色羽毛。
  • :插入,埋藏。
  • 石棱:石头的棱角,指坚硬的石头。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将军夜间狩猎的情景,反映了边塞将士的生活和艰苦,具有浓厚的军事气息和英雄主义色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纶,字子明,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风以豪放著称,擅长描写边塞生活和军旅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的时代正值唐朝的强盛,边疆的军事活动频繁,将士们的生活常常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诗中的将军形象,体现了当时对武将的尊重与推崇。

诗歌鉴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采用了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塞将士在黑暗中猎取猎物的场景。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种紧张而又严肃的氛围:暗淡的树林中,随着风的吹动,草丛微微颤动,令人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危险和猎捕的紧迫。将军在夜晚拉弓的动作,既表现了他作为军事指挥者的果敢与决断,也暗示了他在野外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后两句则转向清晨的场景,随着天明,将军开始寻找失落的箭羽。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将军对猎物的追寻,还象征着希望与失落的交织。白羽的消失,隐喻着战斗中可能的失败与损失。整首诗通过对比夜与明、静与动,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画面,既体现了将士们在边塞生活的艰苦,也展现了他们的勇敢与坚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林暗草惊风”:在昏暗的树林中,草丛因风的吹动而颤动,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 “将军夜引弓”:将军在夜晚拉弓,显示出他准备猎取猎物的勇气与决心。
    • “平明寻白羽”:随着天明,将军开始寻找那支白色的箭羽,表明他对成功的追求。
    • “没在石棱中”:箭羽插入坚硬的石棱中,象征着猎物的难以捕捉和战斗的残酷。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林暗草惊风”与“平明寻白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暗示与象征:箭羽的插入不仅是物理动作,更象征着战斗的艰辛与将士的牺牲。
  • 主题思想: 诗歌以将军夜间狩猎为切入点,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将士们的勇敢,展现了对武士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敬仰。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隐秘和未知的环境。
  • :代表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
  • 将军:体现了军事勇气和责任感。
  • 白羽:象征着目标与追求,失落则暗示战斗的悲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将军夜引弓”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将军在白天射箭
    B. 将军在夜晚准备射箭
    C. 将军在夜晚休息

  2. 诗中提到的“白羽”象征着什么?
    A. 胜利
    B. 目标与追求
    C. 失败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边塞将士的生活与情感。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了边塞的雪景与将士的豪情。

诗词对比

  • 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难,但前者更侧重于将士的勇敢与坚韧,后者则着重于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

赏析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恰好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相关查询

夜宴左氏庄 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 登高 锦树行(因篇内有锦树二字摘以为题非正赋锦树也) 白马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哭李尚书 晚晴吴郎见过北舍 示侄佐 奉赠卢五丈参谋(琚)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鸟字旁的字 直言勿讳 爱结尾的成语 穿靴戴帽 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国家栋梁 牙盘 哀蝉曲 糹字旁的字 自字旁的字 拈花惹草 扯淡 七窝八代 香字旁的字 隶字旁的字 有目共见 背水一战 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