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0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04:45
夜眠听雨
沈光文 〔清代〕
遇晴常听月,无月听偏难。
海怒声疑近,溪喧势作寒。
閒枝惊鸟宿,野渚洽鱼欢。
梦与诗争局,诗成梦亦残。
在晴天时,我常常听着月光的声音;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听到的声音就显得格外艰难。海浪的怒吼让我疑惑它是否就在附近,溪水的喧闹则使我感到一阵寒意。树枝间惊起了鸟儿归巢,野水边的鱼群却显得欢快无比。梦境与诗歌争夺着我的心境,成诗的梦又是多么的残缺。
沈光文,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墨客盛行的时代。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他的作品常常充满哲思,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的深刻理解。
《夜眠听雨》是沈光文在一个雨夜创作的诗作。诗人在夜晚倾听雨声,思绪万千,结合了对自然的感悟与自我内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夜眠听雨》是一首描绘夜晚雨声的诗作,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深度。诗人通过对声音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内心感受的不同。在晴朗的夜晚,月光明媚,诗人能够享受宁静的氛围;而在无月的夜晚,孤寂与难以入眠的心情便随之而来。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在有月与无月之间的情感差异。
接着,诗人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海浪的怒吼与溪水的喧闹,传递出一种紧迫感与寒意,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写照,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波动。闲散的树枝与欢快的鱼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孤寂。
最后两句将诗人内心的梦境与诗歌创作相结合,表现出梦与现实的交融与冲突。诗人在梦中追求美好,然而梦境在诗成之时又显得残缺不全。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显示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哲理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自然与内心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孤独感。诗人在夜晚静听雨声,思绪纷飞,反映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诗人在哪种天气下常常听到月声?
a) 雨天
b) 晴天
c) 阴天
“海怒声疑近”中,海浪的声音让人产生了什么感觉?
a) 宁静
b) 紧迫
c) 欢乐
诗中的“梦与诗争局”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a)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b) 梦境的美好
c) 自然的和谐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