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08:35
有船锐其首,以箬包裹之。
名为箬包船,聚泊疑茅茨。
浮家无定所,忽湖忽江湄。
居货挟土产,擅技兼卜医。
中有无良者,行乞同残黎。
讵料豺狼心,所志窃童儿。
神咒与饼饵,给儿儿辄迷。
牵引至船中,毒手恣所为。
或为矐其目,或为攦其肢。
或屈曲其体,如籧篨戚施。
形骸几变尽,父母居然疑。
清晨负之出,索钱号九逵。
夕仍负以入,倾倒囊中资。
数倘有不充,攒刺加鞭笞。
苟延此残喘,性命危如丝。
有时更肆恶,视彼躯干肥。
入之人鲊瓮,饱啖若餔糜。
吸儿脑与髓,嚼儿肝与脾。
从此筋骨强,便堪耐刀锥。
更闻藏秘器,卖以疗尪羸。
一七为神膏,索值恒不訾。
淫人祈长生,食之甘如饴。
又闻湖海滨,茫洋有神祠。
神曰抽筋姆,此辈所皈依。
重午暨中秋,庙门搴灵旗。
群船竞祭赛,以儿为牲牺。
祭罢饮福酒,狼籍骼与骴。
年来迭败露,官长胥周知。
勿问所从来,立毙陈其尸。
谓足抵儿命,此外无穷治。
不穷其本根,徒然剪旁枝。
官长法深刻,胡独偏仁慈。
其毒仍滋蔓,其故难寻窥。
谁为采风者,听我歌此诗。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08:35
有船锐其首,以箬包裹之。名为箬包船,聚泊疑茅茨。
浮家无定所,忽湖忽江湄。居货挟土产,擅技兼卜医。
中有无良者,行乞同残黎。讵料豺狼心,所志窃童儿。
神咒与饼饵,给儿儿辄迷。牵引至船中,毒手恣所为。
或为矐其目,或为攦其肢。或屈曲其体,如籧篨戚施。
形骸几变尽,父母居然疑。清晨负之出,索钱号九逵。
夕仍负以入,倾倒囊中资。数倘有不充,攒刺加鞭笞。
苟延此残喘,性命危如丝。有时更肆恶,视彼躯干肥。
入之人鲊瓮,饱啖若餔糜。吸儿脑与髓,嚼儿肝与脾。
从此筋骨强,便堪耐刀锥。更闻藏秘器,卖以疗尪羸。
一七为神膏,索值恒不訾。淫人祈长生,食之甘如饴。
又闻湖海滨,茫洋有神祠。神曰抽筋姆,此辈所皈依。
重午暨中秋,庙门搴灵旗。群船竞祭赛,以儿为牲牺。
祭罢饮福酒,狼籍骼与骴。年来迭败露,官长胥周知。
勿问所从来,立毙陈其尸。谓足抵儿命,此外无穷治。
不穷其本根,徒然剪旁枝。官长法深刻,胡独偏仁慈。
其毒仍滋蔓,其故难寻窥。谁为采风者,听我歌此诗。
有一艘船,船头尖锐,用箬叶包裹。它被称作箬包船,停泊的地方像是茅草屋。
它的家在水上,时而在湖边,时而在江岸。船上载着货物和土特产,船夫既会打理生意,也会算命看病。
其中有些无良之辈,和那些残疾的乞丐一起行乞。谁能想到他们的心肠像豺狼,竟然想要偷走小孩。
用神咒和食物迷惑孩子,诱骗他们上船,肆意施加毒手。
有的让孩子眼睛失明,有的让他们四肢无力。有的扭曲他们的身体,像竹筒一样被折叠。
孩子们的形体几乎完全改变,父母都无法辨认。清晨将孩子抱出去,向路人索要钱财。
晚上又把他们抱回,倾倒出囊中的钱财。如果没有足够的钱,就会遭到刺打和鞭笞。
苟且活着,性命如同细丝般危险。有时更为残忍,看到那些身体肥胖的孩子,
将他们放入陶罐中,像吃稀饭一样大口吞食。吸食孩子的脑髓,咀嚼他们的肝脏和脾脏。
从此筋骨强健,能够耐受刀锥的折磨。还有人听说藏有秘器,卖来治疗虚弱。
用七种材料制成神膏,价格从不低估。那些追求长生的人,吃了后如同享受甜蜜。
又听说在湖海边,有个神祠。神明说这些人是抽筋的寄托。
每年重阳和中秋,庙门上挂着灵旗。各船竞相祭祀,以儿童作为祭品。
祭祀完后喝福酒,狼藉满地都是骨骼。多年下来,这种事逐渐败露,官员们都已知晓。
不要问这些事是从哪里来的,直接将他们的尸体抛弃。
认为孩子的生命值得这样,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惩罚。
不去追查根本原因,只是在旁边剪枝。官员的法度深重,何以偏偏对这些人仁慈。
这毒害仍在蔓延,根源却难以探寻。谁来替我采风,听我唱这首诗。
诗中提到的“神咒”与“饼饵”,反映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与邪恶的行径,尤其是对儿童的伤害,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诗中提到的“重午暨中秋”是传统节日,反映了人们在传统文化中对祭祀的重视,却不幸地将儿童当作祭品,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扭曲。
王应奎,清代诗人,字宗孟,号小山,生于江南,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表达对人间疾苦的关注。
《箬包船纪事》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此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法之徒,利用迷信和儿童等手段进行犯罪,诗人以此诗揭露社会黑暗,警醒世人。
这首诗以“箬包船”为引子,描绘了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揭露了一个黑暗的社会现象。诗人通过细致而生动的描写,把一些无良之辈的罪行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寒而栗。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豺狼心”形象地描绘了这些人内心的狠毒,而“神咒与饼饵”则反映了他们用来诱骗儿童的手段。
诗人在描述这些罪行时,情感真挚,愤慨之情溢于言表。他用鲜明的对比,如“清晨负之出,索钱号九逵”与“夕仍负以入,倾倒囊中资”,展现了儿童在这场悲剧中无辜的遭遇,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悲哀。
整首诗不仅是对个别罪行的控诉,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诗人在结尾处发出质问,既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呼喊,也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露,王应奎试图唤醒人们的良知,促使社会的觉醒与变革。
整首诗揭示了社会中的黑暗面,特别是对儿童的剥削与伤害,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冷漠,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反思社会现状。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箬包船”主要用来做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神咒与饼饵”是用来____儿童的。
判断题:诗中对儿童的残害是出于恶意的行为。(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