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

时间: 2025-08-06 21:07:24

诗句

枢府当年日辇襄,隐然一柱在明堂。

亲逢英主开前席,力与皇家正旧章。

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

龚黄政事追千载,齐鲁风谣及万箱。

伟望能令中国重,奇谋曾压北方强。

故人待看调元后,乞取优游老洛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6 21:07:24

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

原文展示:

枢府当年日辇襄,隐然一柱在明堂。
亲逢英主开前席,力与皇家正旧章。
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
龚黄政事追千载,齐鲁风谣及万箱。
伟望能令中国重,奇谋曾压北方强。
故人待看调元后,乞取优游老洛阳。


白话文翻译:

在枢府的光辉岁月中,仿佛有一根柱子支撑着明堂。
亲自见到英明的君主,坐在前席,竭尽所能维护皇家旧有的法则。
我并不追求安逸和富贵,只是希望能助力国家的清明。
追溯历史,龚黄的政治事务可追溯千年,齐鲁的风俗与歌谣也流传万里。
伟大的理想能够使中国复兴,奇妙的策略曾经压制住北方的强敌。
老朋友啊,等着看我调任之后,希望能悠然自得地在洛阳度过晚年。


注释:

  • 枢府:指中央政府,政治中心。
  • 日辇襄:日辇是指皇帝的车驾,襄则是支撑之意,形容政治权力的中心。
  • 明堂:古代指朝会之处,象征着权力的核心。
  • 英主:英明的君主,指的是能够治理国家的明君。
  • 龚黄政事:指古代著名的政治家龚自珍与黄宗羲,寓意历史悠久的政治事务。

典故解析:

  • 龚黄政事:提及历史上的政治家和他们的政事,象征着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历史的继承。
  • 齐鲁风谣:指中国的文化和民间传说,象征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表现出深厚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范仲淹任职青州时,因应富资政的来信而作,表达了他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国家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全诗在思想上表现出范仲淹对国家政治的关怀与责任感。他首先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表现出自己在政治中心的重要性和对历史的尊重。接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并对国家的清明与富强寄予厚望。

诗中提到的“安富贵”让人感受到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以及对国家大义的坚定追求。这种精神在古代文人中并不罕见,但范仲淹的这种理想主义追求,特别是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最后,诗句“故人待看调元后,乞取优游老洛阳”则表达了他希望在晚年能有一个安稳的生活,以期回归故土的愿望,反映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枢府当年日辇襄:回忆自己曾在权力中心任职,暗示自己的经历和地位。
  2. 隐然一柱在明堂:比喻自己在政治中的支撑作用。
  3. 亲逢英主开前席:说明自己有幸见到明君,强调与君主的关系。
  4. 力与皇家正旧章:表达自己愿意为维护国家的传统法则而努力。
  5. 直道岂求安富贵:表明自己追求的并非物质的安逸,而是道德理想。
  6. 纯诚惟欲助清光:强调内心的诚意与对国家清明的期望。
  7. 龚黄政事追千载:引用历史名人,表明对历史的尊重。
  8. 齐鲁风谣及万箱:强调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多样。
  9. 伟望能令中国重:希望自己的理想能使国家复兴。
  10. 奇谋曾压北方强:回顾历史,表达自己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11. 故人待看调元后:期待未来的调任与重聚。
  12. 乞取优游老洛阳:渴望在洛阳安享晚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隐然一柱在明堂”,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重要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和节奏上表现出和谐美感,如“安富贵”与“助清光”的对比。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强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枢府:象征权力与地位。
  • 明堂:象征政治的正义与光明。
  • 英主:象征理想中的领导者。
  • 洛阳:象征着故乡的安宁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英主”指的是? A. 明君
    B. 暴君
    C. 平民

  2. “安富贵”反映了作者对什么的态度? A. 追求物质
    B. 淡泊明志
    C. 渴望权力

  3. 诗中提到的“齐鲁风谣”指的是? A. 齐鲁地区的风俗与传说
    B. 齐鲁的美食
    C. 齐鲁的山水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另一篇著名作品,表达了对政治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展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范仲淹与苏轼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两位诗人在风格上均有深厚的历史感与社会责任感,但苏轼更为洒脱,范仲淹则更为严谨。

参考资料:

  • 《范仲淹诗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绝句五首 胡文定公挽诗三首 访原仲 论俗十二首 食蛎房 行夫寄黄山榧子有诗因同来韵 论俗十二首 题懒庵二首 有感 晨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弋字旁的字 揩鼓 缶字旁的字 高枕不虞 神驰力困 厄字旁的字 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二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阿法 论比 千岩竞秀 幾字旁的字 指拏 神输鬼运 终而复始 贼夫人之子 竖心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