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1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19:18
寒岩飞流落青苔,
旁斲石篆何奇哉。
其人已死骨已朽,
此字不灭留山隈。
山中老僧忧石泐,
印之以纸磨松煤。
欲令留传在人世,
持以赠客比琼瑰。
我疑此字非律画,
又疑人力非能为。
始从天地胚浑判,
元气结此高崔嵬。
当时野鸟踏山石,
万古遗迹於苍崖。
山只不欲人屡见,
每吐云雾深藏埋。
群仙发空欲下读,
常借海月清光来。
嗟我岂能识字法,
见之但觉心眼开。
辞悭语鄙不足记,
封题远寄苏与梅。
在寒冷的岩石上,飞流的溪水落在青苔上,
旁边雕刻的石篆真是奇妙啊。
那个刻字的人已经死去,骨骼早已腐朽,
但这字却不灭,仍留在山的隐秘处。
山中有位老僧为石刻的消逝而忧虑,
他用纸印刷、磨擦松树的煤粉。
他想把这些字留传于世,
赠送给客人,像赠送美玉一样。
我怀疑这些字并不是按规矩绘制的,
又怀疑人力无法完成这样的创作。
这字的形状似乎是天地自然的生成,
元气在这里凝聚成高耸的石刻。
当时的野鸟在山石上漫步,
留下万古遗迹在苍翠的悬崖。
山是希望人们少来光顾,
每次吐出的云雾都将它深藏埋。
众仙想要下凡阅读这些字,
常常借助海上明月的清辉。
我怎么可能理解字的法则,
看到这些字时只觉得心灵开阔。
我的言辞贫乏,无法记住这些,
只好将题诗远寄给苏轼与梅尧臣。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见长,诗词也颇具成就。他的作品多表现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
《石篆诗》写于欧阳修晚年,诗中表现了他对古代遗迹和文字的反思,结合个人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石篆诗》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开篇描绘了寒冷岩石上的飞流和青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苍凉的自然场景。随着诗的深入,诗人转而关注那已逝去的刻字者,通过对石篆的奇妙赞叹,引发对生命及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此字不灭留山隈”,强调了文字的永恒价值,尽管人已亡、骨已朽,留下的文化遗迹却能跨越时间,延续至今。
接着,老僧的忧虑展现了人们对文化消逝的焦虑和对历史的敬畏。诗中“欲令留传在人世,持以赠客比琼瑰”的表述,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渴望,表达了希望将这些文字珍贵地传递下去的情感。随后的句子中,诗人对文字的起源和力量产生了疑问,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力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宇宙的敬畏。
最后,诗中“嗟我岂能识字法,见之但觉心眼开”的自谦之辞,透露出诗人对于文化和艺术的谦卑态度和对美的向往。整首诗借用自然与文化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这首诗通过对石篆的描绘,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与对历史的敬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创造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人类在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奈与追求。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石篆”是什么?
填空题:诗人将“石篆”比作___,表达其珍贵性。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老僧”是因为担心文化消逝而感到忧虑。
对比欧阳修的《石篆诗》和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文化的思考,但欧阳修更关注文字的永恒意义,而王维则着重于自然景色与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