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所居二室号书痴禅悦各成一诗·禅悦》

时间: 2025-05-02 18:49:34

诗句

多生业果种情田,鹫岭宗风好着鞭。

要使野狐惊铁杖,莫令黄叶认金钱。

传衣虽落慧能后,成佛应居灵运前。

趺坐蒲团成冷淡,比从人役竟谁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49:34

原文展示:

多生业果种情田,鹫岭宗风好着鞭。
要使野狐惊铁杖,莫令黄叶认金钱。
传衣虽落慧能后,成佛应居灵运前。
趺坐蒲团成冷淡,比从人役竟谁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因果法则的深刻道理,强调修行的重要性。过去的行为会结出果实,就像播种情感的田地。鹫岭的宗风让人感到舒畅,然而要想让狡猾的野狐惊慌失措,就必须用铁杖来威慑他,不能让秋天的落叶误认为金钱的价值。虽然传承的衣钵在慧能之后已经落下,但成佛的境界应该是在灵运之前。最终,静坐在蒲团上保持冷淡的态度,究竟与为人服务相比,谁更为贤明呢?

注释:

  • 多生业果:指过去生中所做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 情田:比喻内心的情感和种种行为。
  • 鹫岭:指一种高山,象征清净和修行的环境。
  • 野狐:比喻狡猾之人。
  • 铁杖:象征坚决的态度或力量。
  • 黄叶:象征秋天的凋零,隐喻世俗的财富。
  • 传衣:指佛教的传承。
  • 慧能: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的著名人物。
  • 灵运:指王维,代表着文学的高度。
  • 趺坐蒲团:指静坐修行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立方,宋代诗人,杰出的禅宗诗人,作品多以禅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对禅宗思想的深入理解之际,反映了他对修行和悟道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因果法则与修行的关系。开篇以“多生业果”引入,设定了全诗的基调,强调过去的行为对未来的影响。接着提到“鹫岭宗风”,表现出一种理想的修行环境,令人向往。然而,随后的“要使野狐惊铁杖”,则引入了世俗的复杂与狡猾,暗示修行者在面对外界诱惑时应有的警觉与坚决。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比,探讨了传承与成佛的关系,指出虽有历史的传承,但真正的智慧与成就应先于传承的时间。此外,诗中“趺坐蒲团成冷淡”一句,深刻揭示了内心的宁静与世俗繁华之间的选择,令人反思何为真正的贤明。这种对内心与外界的深刻反思,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哲学的思考,令人深感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多生业果种情田:过去的因果关系就像是情感的田地,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2. 鹫岭宗风好着鞭:在修行的环境中,精神的气息令人愉快。
  3. 要使野狐惊铁杖:想要让狡猾的人感到惊慌,就必须采取强硬的态度。
  4. 莫令黄叶认金钱:不要让世俗的财富迷惑了自己的心智。
  5. 传衣虽落慧能后:传承的智慧虽然在慧能之后传下。
  6. 成佛应居灵运前:达到成佛的境界应当在灵运之前。
  7. 趺坐蒲团成冷淡:静坐修行保持冷淡的心态。
  8. 比从人役竟谁贤:在静坐与为人服务之间,究竟谁更为贤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喻为田地,形象地展示内心世界。
  • 对仗:如“成佛应居灵运前”与“传衣虽落慧能后”,对比历史与现实。
  • 象征:铁杖象征着力量,黄叶象征着世俗的财富。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因果法则与修行的关系,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诱惑的警觉,传达了对真正智慧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狐:象征狡诈与世俗的诱惑。
  • 铁杖:象征修行者的坚定与力量。
  • 蒲团:象征修行的场所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野狐”象征什么?
    • A. 忍耐
    • B. 狡诈
    • C. 努力
    • D. 纯真
  2. 诗中“趺坐蒲团”表达了什么状态?
    • A. 忙碌
    • B. 冷淡
    • C. 快乐
    • D. 焦虑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坐禅》:探讨静坐修行的诗作。
  • 《心经》:禅宗经典,呈现深刻的哲学思想。

诗词对比

  • 比较葛立方的《禅悦》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葛立方更注重因果法则的探讨,而王维则专注于自然的宁静与美。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咏岛 赠禅师 赠欢娘(八岁善吹笙) 平阳寓怀 送浙东王大夫 升平词十首 其三 题平等院 寄唁张乔喻坦之 龙门八韵 送福建李大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倦怠 欠字旁的字 鼓字旁的字 頁字旁的字 六谷 斗字旁的字 包含胀的词语有哪些 何肉周妻 乘虚蹈隙 时乖运乖 营防 包含掠的成语 官虎吏狼 私权利 观机而动 用字旁的字 缵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