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9:33
美人方一笑,烽火不须惊。昨夜骊山下,西戎已结兵。
美人刚刚一笑,烽火就不必惊慌。昨夜在骊山脚下,西戎的军队已经集结。
骊山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地点,曾经出现在许多诗歌和历史记载中。烽火是古代用来传递战斗消息的信号,常与战争紧密相关。这里的“西戎”指代敌人,表明诗人对战争的警觉。
杨维桢(1280年-?),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时局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此诗作于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以美人的笑容作为对战争的反讽,表现出对战争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
《烽火辞》通过简单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开篇的“美人方一笑”构建了一幅美丽而温馨的画面,仿佛在此刻,所有的战争与纷扰都被美好的瞬间所暂时抚平。接下来的“烽火不须惊”则是对美好瞬间的一种对比,暗示着外界的动荡与内心的安宁之间的矛盾。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对于战争的无奈,似乎即使是美好的笑容也无法掩饰即将来临的危险。
“昨夜骊山下,西戎已结兵”这两句则直接揭示出战事的紧迫感。骊山的提及不仅是地理的定位,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暗示着古往今来的战斗与牺牲。西戎的军队集结,意味着战争无法避免,尽管内心渴望安宁,但外界的威胁始终存在。
整首诗在流畅的音韵中,蕴含着对美好与战争的深刻思考,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人和战争的对比,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战争的无奈,反映出人们在动荡年代中对安宁的渴求与追求。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美人”象征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美好与和平
C. 历史的遗忘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西戎”指的是____。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渴望与追求。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