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1: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1:29
原文展示: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
霖雨载涂,舆人困穷。
载驰载驱,沐雨栉风。
舍我高殿,何为泥中。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
载主而征,救民涂炭。
彼此一时,唯天所赞。
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从邺城出发,傍晚便在韩陵落脚。
连绵的雨水淹没了道路,车夫们困顿不堪。
驾车急驰,沐浴在雨中,迎风而行。
我为何舍弃高堂,甘愿陷入泥泞?
回想周武王和公旦,当年征伐出征。
他们带着君主,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在那个时代,只有天意在赞许他们。
而我独自何人,能否安定这动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文学成就卓著,尤以诗歌和散文见长。他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气,又不乏婉约之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曹丕在动荡的战乱时期,表面上是描写旅途的艰辛,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深切忧虑,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曹丕面临着权力的斗争和国家的动荡,心中充满不安与无奈。
《黎阳作诗三首 其一》是一首描写旅途与内心感受的诗作,诗人在途中遭遇连绵细雨,车夫困顿,表现了他对生活艰难的真实感受。首句“朝发邺城,夕宿韩陵”勾勒出一种孤独的行旅状态,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让人倍感疲惫。
紧接着,诗人通过“霖雨载涂,舆人困穷”展现了旅途中的不易,雨水使道路泥泞,车夫的困乏映射出社会的艰难。诗人在此不仅仅是对外界环境的描写,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流露。
“舍我高殿,何为泥中”则传递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放弃高堂之居而身陷泥淖,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的几句则引入历史典故,提及周武王与公旦,他们因天意而成功,提醒当下的自己能否在乱世中找到一条安定之路,表现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现状的无奈。
整首诗以旅途为背景,融入历史典故,情感深邃,意境悠远,展现了曹丕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逐句解析: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
早上从邺城出发,傍晚在韩陵停留。此句设定了行旅的时间与地点。
霖雨载涂,舆人困穷。
连绵的雨水淹没了道路,车夫们感到困顿。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艰辛的氛围。
载驰载驱,沐雨栉风。
驾车急驰,迎风而行,淋浴着雨水。表现出诗人虽然身处困境,却依然在努力向前。
舍我高殿,何为泥中。
我为何舍弃高堂,甘愿陷入泥泞?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困惑与不甘。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
提到历史上的周武王和公旦,暗示历史的教训与启示。
载主而征,救民涂炭。
他们带着君主出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强调了责任与使命。
彼此一时,唯天所赞。
他们的成就得到了天意的支持,反映出对命运的感慨。
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我又是谁,能否安定这动乱?结尾自问,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从哪个城市出发?
A. 邺城
B. 韩陵
C. 洛阳
D. 成都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项羽
B. 周武王
C. 刘备
D. 司马迁
诗中提到的“霖雨”指的是什么?
A. 晴天
B. 连绵不断的雨
C. 暴风雪
D. 阴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