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3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38:57
忽忽聚还散,荧荧暗复明。
去嫌灭烛秽,来照读书清。
不必烦罗扇,何妨屏铁檠。
蚌珠大如月,不及尔身轻。
忽然聚集又散去,萤火虫在黑暗中闪烁着光明。
不再嫌弃蜡烛的污秽,来照亮我清澈的读书之光。
不必费心去扇子扇风,何妨用铁檠来遮挡。
蚌珠虽大如月亮,却不及你身姿轻盈。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使用的意象如“蜡烛”、“萤火虫”等都传达了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对比,象征着知识的启迪与人们心灵的明亮。
刘克庄,字仲明,号青山,南宋著名词人、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与人生,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刘克庄的创作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常以个人的体验与感悟为主题。
《萤》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士人多重视学问与清白之风的时代。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读书与自然的热爱,强调了清明的精神世界。
《萤》是一首表现诗人对自然光辉的赞美,以及对读书生活的珍视之情的诗作。诗中通过萤火虫的光亮,象征着知识的启发与心灵的明亮。诗的开头“忽忽聚还散”,描绘了萤火虫的神秘与瞬息万变,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接着“去嫌灭烛秽,来照读书清”,将蜡烛与萤火虫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宁愿选择自然之光,来照亮自己求知的道路,这反映了他对知识的崇尚与追求。
后两句“不必烦罗扇,何妨屏铁檠”,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简单、自然的向往,认为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只要有光明的陪伴,就足够了。最后一句“蚌珠大如月,不及尔身轻”,以轻盈的萤火虫和重的珍珠进行对比,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知识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知识的尊重,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围绕着自然光的美好与读书的清净,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心灵的明亮与轻盈,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萤》中提到的光源是:
A. 蜡烛
B. 萤火虫
C. 明月
诗中比较了哪两种物品的轻重?
A. 罗扇与铁檠
B. 珍珠与萤火虫
C. 书与墨
以上为对《萤》的详细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