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2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5:25:38
植物虽微性有常,人心翻覆至难量。
李陵卫律阴山死,不似葵花识太阳。
植物虽然微小,却有自己固定的性质;而人心却变化无常,难以揣测。李陵和卫律在阴山战死,不像葵花那样明确地知道太阳的方向。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天池山人,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书法家。他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意象鲜明著称,常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对人心的变化与植物的稳定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葵花二首》以葵花的特性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性变化的深刻感悟。诗的开篇以“植物虽微性有常”引出,指出植物虽然微小,但其性情固定,表明自然界的规律性。而在接下来的“人心翻覆至难量”中,诗人则转向人心的复杂多变,揭示了人性的不可靠和难以捉摸。通过这两者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人性的不满与失望。
紧接着,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李陵和卫律,他们在战场上死亡,象征着忠诚与牺牲,但与葵花的坚定不同,他们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这一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突显了人心的无法预测和植物的单纯。在诗的结尾,提到葵花识太阳,象征着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成为一种积极的象征。
通过对比植物的坚韧和人性的复杂,诗人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探讨了人性与自然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人心的复杂与植物的简单,表现出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无奈和对真理的渴望。
“植物虽微性有常”中的“有常”是什么意思?
李陵和卫律的死与葵花有什么关系?
诗中提到的葵花是指什么?
与《登高》相比,刘克庄的《葵花二首》更侧重于人心的复杂,而杜甫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个人的悲伤与国家的命运。两者在主题上虽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