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赠袒肩和尚》

时间: 2025-07-28 10:01:36

诗句

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

若比吾师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

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0:01:36

原文展示: 赠袒肩和尚
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
若比吾师居世上,何如野客卧岩隈。
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穿着草衣,脚踏草屐,染上了莓苔的色彩,
他那双眼睛依然懒散地朝着尘世张望。
如果比较我的老师在世间的生活,
不如野外的客人躺卧在岩石的角落。
刚听说他手中的锡杖离开了三楚,
又传闻他随缘而向五台山去。
我借着酒意吟诗,询问禅理,
到底为谁而去,又为谁而来呢?

注释:

  • 袒肩和尚:袒肩指和尚穿着简单,形象清贫。
  • 莓苔:指生长在潮湿地方的苔藓,常常染上鲜艳的颜色。
  • 三楚:楚地,古代的地名,指的是今湖北、湖南一带。
  • 五台: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 锡杖:和尚手持的杖,象征权威和传教。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杜荀鹤,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45年,卒于公元903年,因其作品清新脱俗而被后世推崇。他擅长山水田园诗,兼具禅意。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杜荀鹤与一位袒肩和尚相遇后,借和尚的形象表达对世俗的反思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杜荀鹤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诗中通过对袒肩和尚的描写,反映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态度。山衣草屐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和尚的简单生活,而“双眼犹慵向俗开”则暗示了他对尘世的淡漠。诗人将这位和尚与自己的师傅作比较,表达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借助锡杖和五台山的典故,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提出了“为谁须去为谁来”的根本疑问,揭示了对人生哲理的追寻。这种追寻不仅是对外在环境的反思,更是内心的自我探索,展现出一种深邃的禅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和尚的形象,展现其闲适的生活状态。
    • 第二联通过和自己师傅的对比,表达对世俗的失望。
    • 第三联提到和尚的流浪,表现了对随缘生活的向往。
    • 最后两句则是反思生命中存在的意义,发出哲学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和尚的生活与野客的生活进行对比,强调自然生活的自在。
    • 对仗:如“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尘世的反思,寻找超脱与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意象分析:

  • 山衣:象征简单与纯朴,反映了和尚的生活状态。
  • 草屐:代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强调对自然的向往。
  • 锡杖:象征和尚的身份与信仰,传达出一种流浪与追求的精神。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衣草屐”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A. 奢华
      B. 简朴
      C. 繁忙
    2. “为谁须去为谁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人生目的的追问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诗词对比

    • 杜荀鹤与王维的山水诗,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但杜荀鹤更侧重于内心的探索和哲理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杜荀鹤传》

相关查询

乱后旅中遇友人 乱后再逢汪处士 送吴蜕下第入蜀 江下(一作上)初秋寓泊 与友人对酒吟 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 送李镡游新安 题宗上人旧院 怀庐岳旧隐 读友人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早的成语 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里字旁的字 黹字旁的字 泪痒 少好 无师自通 作歹为非 克字旁的字 爿字旁的字 包含挈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萼的词语有哪些 多歧亡羊 东谈西说 字养 东闯西踱 旗翼 贫闲 倒八字的字 动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