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4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47:41
永遇乐(同前)
—— 晁补之 〔宋代〕
松菊堂深,芰荷池小,长夏清暑。
燕引雏还,鸠呼妇往,人静郊原趣。
麦天已过,薄衣轻扇,试起绕园徐步。
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
苍菅径里,紫葳枝上,数点幽花垂露。
东里催锄,西邻助饷,相戒清晨去。
斜川归兴,翛然满目,回首帝乡何处。
只愁恐轻鞭犯夜,灞陵旧路。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日场景。松菊堂深处,芰荷池小而清幽,正值长夏,天气清爽。燕子引着小雏鸟归来,鸠鸟在呼唤着它的伴侣,周围的人们都沉浸在郊野的乐趣中。麦收季节已经过去,微薄的衣衫和轻扇随风起舞,试着在园中慢步游走。听见院中孩子们快乐的声音,大家在聊着昨晚的初雨。苍苍的菅草小径上,紫葳的枝头上,几朵幽雅的花朵挂着露珠。东边的农夫在催促锄地,西边的邻居在送来食物,大家相约清晨去忙碌。斜阳下归家的兴致,眼前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回首故乡,不禁感到迷惘。只怕轻轻的马鞭声打扰了夜晚,想起了灞陵的旧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2年-1114年),字叔明,号阮亭,宋代词人,擅长词,文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四时景物,尤以描写夏日和秋天的作品见长。
创作背景:
《永遇乐》是晁补之在闲适的夏季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诗中蕴含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永遇乐(同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夏日场景,词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开篇以“松菊堂深,芰荷池小”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接着通过燕子和鸠鸟的描写,传达了对家庭温暖的向往。词人用“人静郊原趣”来表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描绘了夏日的细节,如“薄衣轻扇”,这些生活的点滴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凉的夏日气息。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夜来初雨”的细腻描写,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与情趣。接下来,诗中出现的“东里催锄,西邻助饷”,展现了邻里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最后,词人以“回首帝乡何处”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的追忆,结尾的忧虑“只愁恐轻鞭犯夜,灞陵旧路”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词充满了诗意与哲理,展现了晁补之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的怀恋,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还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测试:
《永遇乐(同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诗中提到的“芰荷”指的是什么?
诗中“东里催锄,西邻助饷”表达了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晁补之的《永遇乐》更注重描绘生活的细腻与田园的恬淡,而苏轼则更多地表现了壮阔的景观与深邃的哲理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表达的情感和手法各有千秋。
以上为《永遇乐(同前)》的详细解析与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秀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