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永遇乐(同前)》

时间: 2025-04-25 03:47:41

诗句

松菊堂深,芰荷池小,长夏清暑。

燕引雏还,鸠呼妇往,人静郊原趣。

麦天已过,薄衣轻扇,试起绕园徐步。

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

苍菅径里,紫葳枝上,数点幽花垂露。

东里催锄,西邻助饷,相戒清晨去。

斜川归兴,翛然满目,回首帝乡何处。

只愁恐、轻鞭犯夜,灞陵旧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47:41

原文展示:

永遇乐(同前)
—— 晁补之 〔宋代〕

松菊堂深,芰荷池小,长夏清暑。
燕引雏还,鸠呼妇往,人静郊原趣。
麦天已过,薄衣轻扇,试起绕园徐步。
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
苍菅径里,紫葳枝上,数点幽花垂露。
东里催锄,西邻助饷,相戒清晨去。
斜川归兴,翛然满目,回首帝乡何处。
只愁恐轻鞭犯夜,灞陵旧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日场景。松菊堂深处,芰荷池小而清幽,正值长夏,天气清爽。燕子引着小雏鸟归来,鸠鸟在呼唤着它的伴侣,周围的人们都沉浸在郊野的乐趣中。麦收季节已经过去,微薄的衣衫和轻扇随风起舞,试着在园中慢步游走。听见院中孩子们快乐的声音,大家在聊着昨晚的初雨。苍苍的菅草小径上,紫葳的枝头上,几朵幽雅的花朵挂着露珠。东边的农夫在催促锄地,西边的邻居在送来食物,大家相约清晨去忙碌。斜阳下归家的兴致,眼前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回首故乡,不禁感到迷惘。只怕轻轻的马鞭声打扰了夜晚,想起了灞陵的旧路。


注释:

  • 松菊堂:指供人休憩的地方,松树和菊花常用来象征清白和高洁。
  • 芰荷:即荷花,生于水中,象征清纯。
  • 长夏:指漫长的夏季,天气炎热。
  • 燕引雏:燕子引导小雏鸟归来,象征温暖的家庭和生机。
  • 鸠呼妇往:鸠鸟在叫,象征着家庭生活和亲情。
  • 麦天已过:指麦子收割的季节已过,象征着时光流逝。
  • 薄衣轻扇:夏季穿着轻薄的衣服,用扇子扇风,象征悠闲的夏日生活。
  • 苍菅:指的是野草,常用来表现自然的清幽。
  • 紫葳:紫葳是一种藤本植物,常用于装饰庭院。
  • 相戒清晨去:相约早上一起去工作,表现了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
  • 斜川:指夕阳西下时的河流,增加了诗的意境。
  • 帝乡:指故乡,表达了归属感和思乡之情。
  • 灞陵旧路:指旧时熟悉的道路,象征着对过去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2年-1114年),字叔明,号阮亭,宋代词人,擅长词,文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四时景物,尤以描写夏日和秋天的作品见长。

创作背景
《永遇乐》是晁补之在闲适的夏季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诗中蕴含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诗歌鉴赏:

《永遇乐(同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夏日场景,词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开篇以“松菊堂深,芰荷池小”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接着通过燕子和鸠鸟的描写,传达了对家庭温暖的向往。词人用“人静郊原趣”来表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描绘了夏日的细节,如“薄衣轻扇”,这些生活的点滴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凉的夏日气息。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夜来初雨”的细腻描写,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与情趣。接下来,诗中出现的“东里催锄,西邻助饷”,展现了邻里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最后,词人以“回首帝乡何处”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的追忆,结尾的忧虑“只愁恐轻鞭犯夜,灞陵旧路”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词充满了诗意与哲理,展现了晁补之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菊堂深,芰荷池小:描绘了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松树与菊花相伴,荷花池塘虽小却清幽。
  2. 长夏清暑:强调夏季的炎热,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显得格外清爽。
  3. 燕引雏还,鸠呼妇往:生动描绘了燕子带着小雏归巢,鸠鸟在呼唤着伴侣,传达出家庭和睦的气氛。
  4. 人静郊原趣:周围的人们安静而闲适,体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
  5. 麦天已过,薄衣轻扇:说明麦子已经收割,天气渐热,描绘出夏日的轻松氛围。
  6. 试起绕园徐步: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轻松地在园中漫步。
  7. 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童稚之声传来,孩子们在欢快地讨论昨夜的初雨,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8. 苍菅径里,紫葳枝上:描绘了小路与花木的景象,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
  9. 数点幽花垂露:几朵花上挂着露珠,象征着清晨的宁静与美丽。
  10. 东里催锄,西邻助饷:邻里之间相互帮助,表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11. 相戒清晨去:约好清晨一起去务农,体现出农村生活的朴实。
  12. 斜川归兴,翛然满目:夕阳西下,归家的路上充满了美好的景色。
  13. 回首帝乡何处:回望故乡,感到迷茫与不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14. 只愁恐轻鞭犯夜,灞陵旧路:担心夜晚的轻声打扰,想起了曾经熟悉的道路,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事态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燕子、鸠鸟被赋予人类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活气息。
  • 对仗:如“东里催锄,西邻助饷”,增加了词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的怀恋,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菊:象征高洁、清白的情操。
  • 芰荷:象征清纯与美好。
  • 燕、鸠:象征家庭与温暖。
  • 幽花:象征宁静与淡雅。
  • 苍菅、小径:自然景观的象征,表现生活的恬淡。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还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永遇乐(同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芰荷”指的是什么?

    • A. 菊花
    • B. 荷花
    • C. 松树
    • D. 柳树
  3. 诗中“东里催锄,西邻助饷”表达了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 A. 互相竞争
    • B. 互相帮助
    • C. 互不关心
    • D. 互相敌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 《渔舟唱晚》 — 王实甫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晁补之的《永遇乐》更注重描绘生活的细腻与田园的恬淡,而苏轼则更多地表现了壮阔的景观与深邃的哲理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表达的情感和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1. 《宋代词人研究》 — 李某某
  2. 《古诗词鉴赏技巧》 — 张某某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王某某

以上为《永遇乐(同前)》的详细解析与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秀的古诗词。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答陈竹町 三月望日楼居火后示大儿佩璜 养疴杂咏 题投笔图 凉轩 答女口号 外孙信儿至 反班婕妤怨歌行 田氏紫荆里 白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贝部首的汉字大全_贝部首常用汉字解析 包含贯的词语有哪些 白俗元轻 定窑 历史地理学 漱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心胸开阔 朱的笔顺怎么写?朱的笔画顺序详解 仓卒主人 十二公 禾字旁的字 恐后无凭 风流韵事 趙文 三框儿的字 城字繁体字怎么写?这份城字繁体字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字学习 单人旁的字 风字旁的字 辛字旁的字 繁体字的书写方法_掌握繁体字书写技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