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5:3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5:30:01
戏用晁补之韵
苏轼
昔我尝陪醉翁醉,
今君但吟诗老诗。
清诗咀嚼那得饱,
瘦竹潇洒令人饥。
试问凤凰饥食竹,
何如驽马肥苜蓿。
知君忍饥空诵诗,
口颊澜翻如布谷。
在从前,我曾陪伴醉翁一同饮酒,
而如今你却只是吟咏那些古老的诗。
单是那些清冷的诗句,怎么能让人满足呢?
那瘦竹子潇洒得令人感到饥饿。
试问那凤凰,饥饿时吃竹子,
不如驽马吃那些肥美的苜蓿。
我知道你忍受着饥饿,却只是空吟诗,
嘴边的波澜翻动,就像布谷鸟的叫声。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富有情感,常常结合个人体验与自然景象,风格洒脱,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
《戏用晁补之韵》写于苏轼与晁补之的诗友关系中,表达了对古诗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借古诗来探讨生活的饥渴与精神的富足,反映了苏轼对当时诗歌创作的思考。
苏轼在《戏用晁补之韵》中,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当时诗歌创作的反思与批判。诗的开头通过“陪醉翁醉”引出,暗示了曾经的欢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今,朋友们却沉迷于吟诵古诗,似乎失去了对现实的关注。接着,诗人用“清诗咀嚼那得饱”来形象地表达对这些诗句的失望,认为这些诗句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瘦竹潇洒令人饥”一句,生动描绘出一种渴望与失落的情感,瘦弱的竹子象征着贫乏的诗意,令人感到饥饿。而后,诗人进一步用“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的比喻,强调了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之间的关系,凤凰象征高雅,但饥饿时却不如驽马享用肥美的苜蓿,这一对比更是深入人心。
最后,诗人以“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作为结尾,揭示了空吟无食的无奈与悲哀,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精神与物质的矛盾。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才华,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诗歌的价值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表达了对空吟无食的无奈与对真实生活的渴望。苏轼用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醉翁”指的是?
A. 一位饮酒的人
B. 一位诗人
C. 一位哲学家
诗中“清诗咀嚼那得饱”的意思是?
A. 诗句清淡,令人满足
B. 诗句空洞,无法填饱
C. 诗句丰富,令人陶醉
“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中,凤凰与驽马的对比强调了什么?
A. 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的关系
B. 诗歌与饮酒的关系
C. 生活中的孤独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