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鹅湖道中二首》

时间: 2025-04-26 03:40:51

诗句

人间那有万株松,莫道名山都未逢。

自拄枯藜行不倦,更听斋后几声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0:51

原文展示:

鹅湖道中二首 赵蕃 〔宋代〕 人间那有万株松,莫道名山都未逢。 自拄枯藜行不倦,更听斋后几声钟。

白话文翻译:

在人间哪里能找到成千上万的松树呢?不要说那些著名的山岳我都没有遇到过。 我自己拄着枯藜杖行走也不感到疲倦,还能听到斋堂后传来的几声钟声。

注释:

  • 人间那有万株松:比喻世间罕见之物或景象。
  • 莫道名山都未逢:不要说我从未见过那些著名的山岳。
  • 自拄枯藜行不倦:枯藜,指枯萎的藜杖,诗人自喻。行不倦,表示行走不感到疲倦。
  • 更听斋后几声钟:斋,指僧人的住所或斋堂。钟声,常用来象征宁静或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诗可能是在他游历名山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赵蕃在游历鹅湖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人间的稀有景象和名山的壮丽,以及自己行走不倦和对钟声的聆听,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首句“人间那有万株松”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罕见和珍贵。次句“莫道名山都未逢”则表达了对名山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后两句通过“自拄枯藜行不倦”和“更听斋后几声钟”,展现了诗人不倦的行走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罕见和珍贵,引发读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 次句表达了对名山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第三句通过“自拄枯藜行不倦”,展现了诗人不倦的行走和对自然的热爱。
  • 末句“更听斋后几声钟”,通过钟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修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夸张:首句“人间那有万株松”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罕见和珍贵。
  • 对比:通过对比人间的稀有景象和名山的壮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万株松:象征着自然景观的罕见和珍贵。
  • 枯藜:象征着诗人的自喻,展现了他不倦的行走和对自然的热爱。
  • 钟声:象征着宁静和修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人间那有万株松”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2. 诗中“更听斋后几声钟”中的“斋”指的是什么? A. 僧人的住所 B. 斋堂 C. 书房 D. 厨房
  3.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B. 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D. 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答案:

  1. B. 夸张
  2. B. 斋堂
  3. D. 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表达了对名山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赵蕃的《鹅湖道中二首》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描绘自然景色的细腻和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思想。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帐房 唐太宗 江楼晚眺 夜坐怀故山 减字木兰花 初夏 忆秦娥 夜雨,怀二、三两姊 少年游 送春 虞美人 春暮 清平乐 春晓 忆秦娥 题湘清女士观花小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穷极思变 追云逐电 手足之情 包含陶的词语有哪些 矛字旁的字 太原市 业字旁的字 余税 包含继的成语 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出昼 豕窜狼逋 臼字旁的字 衣字旁的字 大才榱盘 抟廉 直言尽意 斤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