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46: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6:57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我心中有着长久的思念,言语间满是酸楚和辛苦。
在这片土地上暂时骑着胡人的马,终身却只做宋国的子民。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报国又是谁的责任?
我羞于在战乱中生活,荒凉的城中梅花又迎来春天。
郑思肖(生卒年不详),字子美,号逸人,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见长,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历史感慨及对国家的忧虑,常常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现实的反思。
该诗作于德佑二年(1276年),正值南宋灭亡之际,国家动荡,民众苦难。诗人在历史变迁中感受到深切的忧虑与无奈,因此产生此诗,表达对国家的思念与对现实的反思。
《德佑二年岁旦·其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局的无奈。开篇的“有怀长不释”,便道出诗人心中久久不能释怀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对过往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迷茫。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历史背景下南宋人民的无奈与屈辱。诗人用“胡马”暗示外族侵扰,表达了对民族尊严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接下来的“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更是直接质疑了读书的意义,在国破家亡之时,读书是否仍有价值,报国的责任又是谁的,这种疑问激荡在诗人的心中,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则在痛苦中透出一丝希望。尽管身处战乱之中,诗人仍然看到荒城中梅花再度盛开,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回归。这种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思考与情感的波动。
整首诗歌以个人的情感为线索,通过对国家的思念、对现实的无奈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现出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责任感。
诗中“有怀长不释”表达了什么情感?
“此地暂胡马”的“胡马”指的是哪一类人?
诗中“耻见干戈里”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