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泛吴松江》

时间: 2025-05-09 08:43:31

诗句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8:43:31

原文展示:

苇蓬疏薄漏斜阳,
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
时时翘足对船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傍晚的江边,看到稀疏的芦苇在斜阳下,独自吟唱,时间已过去了一半,却仍未渡过江面。只有那只白鹭似乎理解我的心情,时不时地抬起脚对着我的船窗。

注释:

  • 苇蓬:指芦苇的花穗,常生于水边。
  • 疏薄:形容芦苇稀疏、纤细。
  • :洒落,流出。
  • 斜阳:夕阳,指日落时的阳光。
  • 孤吟:独自吟唱。
  • 唯有:只有。
  • 鹭鸶:一种水鸟,通常指白鹭。
  • 知我意:理解我的心意。
  • 翘足:抬起脚,指白鹭在船旁站立时的动作。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中“鹭鸶”作为一种象征,常被用来表达孤独与清雅的情感。在古代诗词中,鹭鸶常与文人雅士的隐逸生活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禹偁(约1045—1105),字伯庸,号梅溪,北宋诗人、词人,善于诗文,作品多关注自然景物与人情感,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王禹偁旅途中的某个时刻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他对孤独与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泛吴松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诗开头以“苇蓬疏薄漏斜阳”描绘出一个恬静而略带忧伤的江边场景,稀疏的芦苇在日落时分显得更加寂寥,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感。接着“半日孤吟未过江”,诗人独自在船上吟唱,时间在这一刻似乎静止,表现了他对江水的向往和内心的孤独。最后一句“唯有鹭鸶知我意”,则是诗人对自然的寄托,鹭鸶的出现让他感到一丝慰藉,似乎只有它能理解他的心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王禹偁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孤独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苇蓬疏薄漏斜阳”:描绘江边芦苇稀疏,夕阳洒落在其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第二联“半日孤吟未过江”:表现作者在船上独自吟唱,时间已过半却仍未离开,反映出一种孤独与局促。
    • 第三联“唯有鹭鸶知我意”:白鹭似乎理解诗人的心情,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
    • 第四联“时时翘足对船窗”:白鹭的动作传达出一种灵动与生机,使得孤独的氛围稍显温暖。
  • 修辞手法

    • 拟人:鹭鸶被赋予了理解人心的能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前两联和后两联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体诗歌表现了对孤独的深刻感受以及对自然的依恋,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 芦苇:象征孤独与清雅。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鹭鸶:象征诗人与自然的沟通与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唯有鹭鸶知我意”意味着什么?

    • A. 白鹭会说话
    • B. 诗人与白鹭有心灵感应
    • C. 诗人感到孤独,只有白鹭理解他的心情
  2. “苇蓬疏薄”中的“疏薄”指的是:

    • A. 芦苇茂盛
    • B. 芦苇稀疏
    • C. 芦苇丛生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泛吴松江》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孤独的感慨,但王禹偁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杜甫则在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层面上有更深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泛吴松江》这首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自开岁略无三日晴戏作长句 喜晴 读陈蕃传 夜登山亭 春日 先少师宣和初有赠晁公以道诗云奴爱才如萧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马上偶成 烧丹示道流 艾如张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引喤 荏弱难持 夕字旁的字 外骨骼 与君周旋 嬖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面折廷诤 包含位的成语 洁己奉公 甘字旁的字 邮亭醉尉 治国安邦 靣字旁的字 私字儿的字 建之底的字 靠色 见鞍思马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