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3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8:35
登齐云山顶
作者: 吴芳培 〔清代〕
四顾无高阜,群峰此独尊。
泉声雷万壑,云气海千村。
路转蜂腰细,崖空虎迹存。
何年方外客,化石立山门。
全诗翻译:
四周环顾没有高耸的山峰,唯有这一座群峰中最为尊贵。山间泉水的声音如雷贯穿万壑,云雾弥漫像海洋覆盖千村。道路蜿蜒如蜂腰般细,崖壁上仍留有老虎的足迹。何年何月的外乡客,化作了石头,屹立在山门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化石立山门”可理解为外乡人来到此地后,因对自然的敬畏和依附,化作石头,永远守护这片山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者介绍:
吴芳培,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文人出身,热爱山水,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吴芳培登齐云山的时候,表达了他在登顶后的震撼与感悟。齐云山以其雄伟的山势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著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吟咏。
《登齐云山顶》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诗中展现了齐云山的壮丽与雄伟,以及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思考。开篇“四顾无高阜,群峰此独尊”,通过环顾四周,强调了齐云山的独特地位,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接下来的“泉声雷万壑,云气海千村”则通过音响与视觉的结合,生动地描绘了山间泉水的激荡与云雾的变幻,读者仿佛能听到水声和看到云气的流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路转蜂腰细,崖空虎迹存”不仅描绘了山路的蜿蜒曲折,还引入了老虎这一意象,传递出自然的野性与神秘。结尾“何年方外客,化石立山门”则引发读者的思考,外乡人化石而立,象征着对自然的依附与永恒的守护,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厚关系。
整首诗在形象描绘与情感表达上都十分成功,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又充满了哲理思考,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与敬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齐云山的赞美之情,反映了自然的壮美与神秘,同时也引发了人对生命与存在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群峰此独尊”是指哪个山峰?
A. 其他高山
B. 齐云山
C. 任何山
“泉声雷万壑”中的“雷”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山的高大
B. 泉水的声音
C. 云的厚重
“何年方外客,化石立山门”中的“方外客”指的是谁?
A. 山的主人
B. 外乡的旅客
C. 动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齐云山顶》这首诗,激发对诗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