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登齐云山顶》

时间: 2025-05-05 09:38:35

诗句

四顾无高阜,群峰此独尊。

泉声雷万壑,云气海千村。

路转蜂腰细,崖空虎迹存。

何年方外客,化石立山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8:35

原文展示:

登齐云山顶
作者: 吴芳培 〔清代〕

四顾无高阜,群峰此独尊。
泉声雷万壑,云气海千村。
路转蜂腰细,崖空虎迹存。
何年方外客,化石立山门。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四周环顾没有高耸的山峰,唯有这一座群峰中最为尊贵。山间泉水的声音如雷贯穿万壑,云雾弥漫像海洋覆盖千村。道路蜿蜒如蜂腰般细,崖壁上仍留有老虎的足迹。何年何月的外乡客,化作了石头,屹立在山门前。


注释:

字词注释:

  • 四顾: 四处观看。
  • 高阜: 高大的山丘。
  • : 尊贵,指山峰的高大。
  • 泉声: 泉水的声音。
  • 雷万壑: 形容泉水的声音如雷声般响亮,穿透万条山谷。
  • 云气: 云气,形容云雾的浓厚。
  • 海千村: 云雾如海,笼罩着千村。
  • 路转: 道路迂回转折。
  • 蜂腰细: 比喻道路细而蜿蜒。
  • 崖空: 悬崖的空旷处。
  • 虎迹: 老虎的足迹。
  • 何年方外客: 何年何月的外乡旅客。
  • 化石: 变成石头,喻意永恒。
  • 立山门: 在山门前伫立。

典故解析:
“化石立山门”可理解为外乡人来到此地后,因对自然的敬畏和依附,化作石头,永远守护这片山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芳培,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文人出身,热爱山水,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吴芳培登齐云山的时候,表达了他在登顶后的震撼与感悟。齐云山以其雄伟的山势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著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吟咏。


诗歌鉴赏:

《登齐云山顶》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诗中展现了齐云山的壮丽与雄伟,以及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思考。开篇“四顾无高阜,群峰此独尊”,通过环顾四周,强调了齐云山的独特地位,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接下来的“泉声雷万壑,云气海千村”则通过音响与视觉的结合,生动地描绘了山间泉水的激荡与云雾的变幻,读者仿佛能听到水声和看到云气的流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路转蜂腰细,崖空虎迹存”不仅描绘了山路的蜿蜒曲折,还引入了老虎这一意象,传递出自然的野性与神秘。结尾“何年方外客,化石立山门”则引发读者的思考,外乡人化石而立,象征着对自然的依附与永恒的守护,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厚关系。

整首诗在形象描绘与情感表达上都十分成功,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又充满了哲理思考,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与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顾无高阜: 通过环视,发现没有其他高山,增强了齐云山的独特。
  • 群峰此独尊: 说明齐云山在众多山峰中显得尤为尊贵。
  • 泉声雷万壑: 泉水的声音如雷声般响亮,穿透万条山谷,表现自然的力量。
  • 云气海千村: 云雾如同海洋,笼罩着千村,形象而壮观。
  • 路转蜂腰细: 道路如蜂腰般细,描绘山路的曲折。
  • 崖空虎迹存: 悬崖上仍有老虎的足迹,暗示自然的野性。
  • 何年方外客: 询问外乡旅客何时到来,表现对过往的思索。
  • 化石立山门: 外乡人化身为石头,象征对自然的尊重与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 “云气海千村”将云雾比作海洋,增强了诗的视觉冲击力。
  • 对仗: 例如“四顾无高阜,群峰此独尊”,“泉声雷万壑,云气海千村”,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齐云山的赞美之情,反映了自然的壮美与神秘,同时也引发了人对生命与存在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阜: 象征高大、庄严的自然景观。
  • 泉声: 象征自然的声音,传达生命的活力。
  • 云气: 代表变化与神秘的自然力量。
  • 老虎: 代表自然的野性与生存的力量。
  • 化石: 象征永恒与不变的自然法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群峰此独尊”是指哪个山峰?
    A. 其他高山
    B. 齐云山
    C. 任何山

  2. “泉声雷万壑”中的“雷”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山的高大
    B. 泉水的声音
    C. 云的厚重

  3. “何年方外客,化石立山门”中的“方外客”指的是谁?
    A. 山的主人
    B. 外乡的旅客
    C. 动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吴芳培的《登齐云山顶》,前者侧重人生的感慨,后者更强调自然的壮美与人对自然的敬畏。两者在主题上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山水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十讲》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齐云山顶》这首诗,激发对诗词的兴趣。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所居二室号书痴禅悦各成一诗·书疾 喜子邲登第 九效·强弱 次韵刘卿任饮散感秋之作二首 其二 四绝赠马浩然法师·魏伯阳 次韵施予善谢茶 横山堂三章 题卧屏十八花·姚黄 题卧屏十八花·杏花 题卧屏十八花·桃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肀字旁的字 屮字旁的字 见善必迁 又字旁的字 先行官 标率 缓不济急 包含蓄的词语有哪些 冷冷清清 十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南州冠冕 双十协定 荡海拔山 见素抱朴 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乍往乍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