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史下·邓艾》

时间: 2025-04-26 20:53:58

诗句

灭吴不解诛宰嚭,拜假何须便不咨。

受任两无曹与马,槛车破了欲何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3:58

原文展示:

灭吴不解诛宰嚭,拜假何须便不咨。受任两无曹与马,槛车破了欲何之。

白话文翻译:

灭掉吴国却不杀宰嚭,拜托的事情何必不去咨询呢?接受任命时没有曹操和马超,破车已经坏了,想要去哪里呢?

注释:

  • 灭吴: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吴国被灭亡。
  • 不解:不能解决或不处理。
  • :杀死,处死。
  • 宰嚭:三国时期吴国的权臣,因其奸诈而被后人指责。
  • 拜假:拜托,求助。
  • 受任:接受任命,担任职务。
  • 两无:没有。
  • 槛车:古代一种用来运送囚犯的车。
  • 破了:坏了,损坏了。
  • 欲何之:想要去哪里,表明对前途的迷茫。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灭吴”是指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而“宰嚭”则是吴国权臣,历史上因其阴险而饱受争议。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物命运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是宋代的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历史和现实,风格清新而含蓄,擅长用简练的言辞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宋代,正值历史变迁之际,诗人借古事抒发对时局的关切,以及对权臣的批判,意在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宰嚭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权臣的愤慨与无力感。开头的“灭吴不解诛宰嚭”点明了诗人的立场,显然对未能清除奸臣感到不满。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提到接受任命时的“曹与马”,暗示历史上英雄的缺失,令诗人心中感到孤独与失落。最后一句“槛车破了欲何之”则展现出一种无奈与迷茫,象征着对未来的困惑和无助。这首诗不仅对历史进行了批判,也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社会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灭吴不解诛宰嚭:虽然吴国已经被灭,但宰嚭却没有被处理,表明了对权臣不公的愤怒。
  2. 拜假何须便不咨:疑问为何在拜托事务时不去咨询,表现出对当权者决策的质疑。
  3. 受任两无曹与马:接受任命时没有曹操和马超这样的英雄,强调人才的缺失。
  4. 槛车破了欲何之:破车象征着困境,表达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英雄与当下的无能,增强了诗的情感。
  • 反问:用反问的方式增强了诗句的力度,表达强烈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历史人物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批判,表现了诗人对权臣的怨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无力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宰嚭:象征阴险与权谋。
  • 槛车:象征困境与无奈。
  • 曹与马:象征英雄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宰嚭是哪个国家的权臣?

    • A. 魏国
    • B. 蜀国
    • C. 吴国
    • D. 晋国
  2. “槛车”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光明的未来
    • B. 困境与无奈
    • C. 英雄的出现
    • D. 和平的象征

答案:

  1. C. 吴国
  2. B. 困境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反映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比较与陈普的《咏史下·邓艾》相似的诗作,如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涉及历史的反思,但李白的作品更具浪漫色彩,而陈普则更显忧伤与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齐云楼 枫桥 洞霄宫 径山冬日 咏新辟邑城 仲弟应符生日大人作诗命和元韵 季弟黄岩任满大人率家众先归作诗见示恭次元 恭和家大人鬻田训子诗韵 恭和家大人将赴季弟官书示及门之作 恭和家大人将赴季弟官书示及门之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嗜的成语 黠慧 细微末节 积岁累月 羊字旁的字 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昆仑之球琳 米字旁的字 来崪 见天见地 抑郁寡欢 耳刀旁的字 乙字旁的字 包含疣的词语有哪些 女字旁的字 西钱 灸頾 背腹受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