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赠饶仲信静镜》

时间: 2025-08-09 12:07:32

诗句

乾不一动,静专动直。

坤不一静,静翕动辟。

艮不一止,动静以时。

本体如是,偏主则非。

惟学初机,贵以静入。

以至终养,贵以静羽。

本体既然,动静一如。

乾坤合德,无二无余。

心为天君,尊无伦比。

圣贤言心,初无认拟。

心比於镜,佛说云然。

镜虽有光,孰拟心天。

镜光则死,心光则活。

活则不滞,死则不豁。

佛法寂灭,匪乾匪坤。

若复本心,非彼能昏。

人以欲动,非动之性。

所以贵静,自动自静。

其道光明,无物可并。

以省尽伦,是为全人。

眼高四海,至此乃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9 12:07:32

原文展示

赠饶仲信静镜

乾不一动,静专动直。
坤不一静,静翕动辟。
艮不一止,动静以时。
本体如是,偏主则非。
惟学初机,贵以静入。
以至终养,贵以静羽。
本体既然,动静一如。
乾坤合德,无二无余。
心为天君,尊无伦比。
圣贤言心,初无认拟。
心比於镜,佛说云然。
镜虽有光,孰拟心天。
镜光则死,心光则活。
活则不滞,死则不豁。
佛法寂灭,匪乾匪坤。
若复本心,非彼能昏。
人以欲动,非动之性。
所以贵静,自动自静。
其道光明,无物可并。
以省尽伦,是为全人。
眼高四海,至此乃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探讨了“动”和“静”的关系。天道(乾)不动时,静则专注而直;地道(坤)不静时,静则收敛而开辟。艮(止)不止时,动静应当适时而为。真理本体是这样的,偏执则错误。学习初期,应以静心入道;而在修养过程中,亦需保持静态。真理的本质已经存在,动与静实际上是合一的。乾坤合而成德,没有二者的分别。心灵如天君,尊贵无比。圣贤所言,心初无所认知。心比作镜子,佛教所言确实如此。镜子虽有光,怎能与心灵之光相提并论?镜子的光辉是死的,心灵的光辉则是活的。活着便不受限制,死去则不通达。佛法的寂灭,不是单纯的阴阳之道。如果能回归本心,绝不会被他物迷惑。人是因欲望而动,这不是动的本性。因此,静是重要的,自动自静。真理的光明,无物可以并列。只有省去一切关系,才算是完整的人。目光高远,达到此境界才是真正的。

注释

  • 乾不一动:指“天”之道不动。
  • 坤不一静:指“地”之道不静。
  • 艮不一止:艮为止,象征止息。
  • 本体:真理的本质。
  • 静入:指通过静心进入道理。
  • 静羽:比喻静心的修养。
  • 心为天君:心灵如同天君,尊贵无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恢,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哲理性诗歌而著称,关注心灵与道理的关系,作品多探讨佛理与道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当时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之际,反映了对内心修养与哲学思考的重视,尤其是在道家与佛教思想交融的背景下,诗人试图探索人心与宇宙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刻的哲学思考为主线,探讨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诗人通过对自然法则的观察,阐释了内心的宁静与宇宙的和谐。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心灵的静默,只有在静中,才能体会到真理的本质。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意象,如“镜”,借以说明心灵的光辉与生命的活力。镜子虽然有光,但那是死光,无法与活的心灵之光相提并论。诗中反复强调“动静相宜”的道理,体现了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整首诗不仅是对生命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类内心的探索。通过“心为天君”的比喻,作者强调了心灵的尊贵与重要。最终,诗人引导读者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以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乾不一动,静专动直:天道在不动的时候,专注静止的状态才是直接的。
  • 坤不一静,静翕动辟:大地当不静时,静态的收敛和扩张便是自然的表现。
  • 艮不一止,动静以时:止息的状态应当随时而变,动与静应当适应变化。
  • 本体如是,偏主则非:真理的本质如此,偏执的观点则是错误的。
  • 惟学初机,贵以静入:在学习初期,静心是最重要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灵比作镜子,借以说明内心的光辉。
  • 对仗:诗中“动静”的对比,形成鲜明的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探讨人心与宇宙的关系,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然法则的和谐,鼓励人们在动荡中追求内心的静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心灵的反射,体现内心的真实与光辉。
  • :作为诗中的核心意象,代表智慧与觉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静”与“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 A. 静与动是对立的
    • B. 静与动是相辅相成的
    • C. 静优于动
    • D. 动优于静
  2. 心灵在诗中被比作什么?

    • A. 水
    • B. 镜子
    • C. 书
    • D. 光

答案:1. B;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探讨道与自然的关系。
  • 《心经》:阐述心灵的智慧与空性。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包恢的这首诗更多地关注内心的修养与哲学思考,而李白则强调人生的豪迈与纵情,二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哲学史》
  • 《禅宗与诗歌》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上高李令怀道 泐潭乾和尚真赞 定风波(次高左藏韵) 题罗公山古柏庵二首 以虎臂杖送李任道二首 鹧鸪天 次韵子瞻赠王定国 次韵答黄与迪 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 贾天锡惠宝薰乞诗多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四字头的字 非字旁的字 齊字旁的字 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惊慌失措 的一确二 游心骇耳 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痛不堪忍 一秉大公 鬲字旁的字 群体 矩方 生字旁的字 风靡云涌 柄靶 集义 肖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