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5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55:52
邵武宴瞿通判致语口号
作者: 方岳 〔宋代〕
肯驾缇屏入古樵,
熙春山更绿岧嶢。
人如第二泉清冷,
路亦无多秋泬寥。
碧色玻璃供笑语,
黄云左禾右罢稏入歌谣。
山城斗大能留否,
见说弓旌有特招。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的山中,寻访古老的樵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清幽。春天的山更显青翠,仿佛人如同清凉的泉水,路途也不觉得孤寂。诗中提到用碧色玻璃装饰的场景,传递着欢声笑语,农田收获的歌谣在耳畔回响。最后,诗人提到山城的壮丽,询问是否能长久留存,听说弓箭和旌旗有特别的召唤。
方岳(生卒年不详),字惟德,号云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这首诗写于邵武的宴席上,诗人借此机会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山水的向往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日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开头的“肯驾缇屏入古樵”暗示了诗人渴望逃离喧嚣,寻求一份内心的宁静。春日的山水在诗中被描绘得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诗人运用“第二泉”来比喻人的清冷与澄澈,表现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接着,诗中描绘的欢声笑语与丰收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最后,提到“山城斗大能留否”,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思考,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情感的厚度。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缇屏”指的是什么?
诗人将人比作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弓旌”象征着什么?
方岳的《邵武宴瞿通判致语口号》与王维的《山中问答》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王维更侧重于禅意的表达,方岳则融入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对人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