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8:44
欲拟兰台赋两都,
论成宾主在纷如。
谁效北师称靖难,
首善。重呼三辅拥黄图。
乍觉穷阎春色到,
喧噪。道旁大树早张舒。
纵是蒋山青似旧,
都复。咸阳犹有未坑儒。
我想要模仿《兰台赋》来写两座都城,
讨论的结果就像宾主之间的纷争一样。
谁来效仿北方的英雄称为“靖难”,
首都的盛况,重又呼唤三辅地区拥护的图景。
忽然觉得穷阎的春色已经到来,
喧闹的场面,道旁的大树早已舒展。
即使蒋山依然青翠如故,
都城的形象,咸阳仍有未被埋没的儒士。
姚华,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风格多受古代文人影响,常以历史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多种思想碰撞的时期,诗人运用古典的形式,探讨了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表达了对都城发展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两都的构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开篇“欲拟兰台赋两都”中,诗人立意高远,试图以古代的名篇作为借鉴,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宾主在纷如”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关系,暗示着政治斗争的激烈。接下来的句子“谁效北师称靖难”则用历史典故来引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表现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反思。
在描写春色的“乍觉穷阎春色到,喧噪”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喧闹,似乎在暗喻着社会的繁荣与活力。最后的“纵是蒋山青似旧,都复”一句,虽说自然景色依旧,但却感叹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儒家精神的惋惜之情。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错,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社会变迁的思考。诗人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两都繁荣的渴望和对儒家精神的追求。
下列哪个词语代表了古代名篇?
a) 咸阳
b) 兰台
c) 蒋山
d) 三辅
“宾主在纷如”中“宾主”指代:
a) 朋友
b) 政治对手
c) 讨论者
d) 客人
诗中提到的“北师”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刘备
b) 朱元璋
c) 曹操
d)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