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定风波 复都论,拟六一》

时间: 2025-05-01 01:48:44

诗句

欲拟兰台赋两都。

论成宾主在纷如。

谁效北师称靖难。

首善。

重呼三辅拥黄图。

乍觉穷阎春色到。

喧噪。

道旁大树早张舒。

纵是蒋山青似旧。

都复。

咸阳犹有未坑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8:44

原文展示:

欲拟兰台赋两都,
论成宾主在纷如。
谁效北师称靖难,
首善。重呼三辅拥黄图。
乍觉穷阎春色到,
喧噪。道旁大树早张舒。
纵是蒋山青似旧,
都复。咸阳犹有未坑儒。

白话文翻译:

我想要模仿《兰台赋》来写两座都城,
讨论的结果就像宾主之间的纷争一样。
谁来效仿北方的英雄称为“靖难”,
首都的盛况,重又呼唤三辅地区拥护的图景。
忽然觉得穷阎的春色已经到来,
喧闹的场面,道旁的大树早已舒展。
即使蒋山依然青翠如故,
都城的形象,咸阳仍有未被埋没的儒士。

注释:

  • 兰台赋:指《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名篇,表示对古风的向往。
  • 宾主:宾客与主人,指代讨论者之间的关系。
  • 北师:指朱元璋,称“靖难”是因为其在历史上经过靖难之役夺取明朝的政权。
  • 三辅:指的是古代的三辅地区,即长安附近的地区。
  • 咸阳:古代秦朝的都城,象征着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 蒋山:指的是南京附近的山,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华,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风格多受古代文人影响,常以历史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多种思想碰撞的时期,诗人运用古典的形式,探讨了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表达了对都城发展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两都的构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开篇“欲拟兰台赋两都”中,诗人立意高远,试图以古代的名篇作为借鉴,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宾主在纷如”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关系,暗示着政治斗争的激烈。接下来的句子“谁效北师称靖难”则用历史典故来引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表现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反思。

在描写春色的“乍觉穷阎春色到,喧噪”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喧闹,似乎在暗喻着社会的繁荣与活力。最后的“纵是蒋山青似旧,都复”一句,虽说自然景色依旧,但却感叹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儒家精神的惋惜之情。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拟兰台赋两都:表达了诗人想要借鉴古代名篇《兰台赋》的愿望,以此来描绘两座都城的风貌。
  2. 论成宾主在纷如:讨论的结果如同宾客之间的纷争,暗示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
  3. 谁效北师称靖难:提到北方英雄朱元璋,表明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引入政治历史的背景。
  4. 首善。重呼三辅拥黄图:强调了首都的繁荣,呼唤三辅地区对国家的支持,表明对未来的期待。
  5. 乍觉穷阎春色到,喧噪:春色的到来使得环境热闹,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6. 道旁大树早张舒:描绘春天的景象,生动展现自然的复苏。
  7. 纵是蒋山青似旧:即使山色依旧青翠,表明自然的恒定。
  8. 都复。咸阳犹有未坑儒:指咸阳依然保留着未被埋没的儒家文化,表达了对传统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风与现实进行对比,体现历史的延续。
  • 拟人:描绘春色和大树,赋予自然生命,使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如“宾主在纷如”、“道旁大树早张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错,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社会变迁的思考。诗人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两都繁荣的渴望和对儒家精神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台:象征着古典文化和文人情怀。
  • 宾主: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政治斗争。
  • 春色:象征生命与希望,反映出社会的活力。
  • 蒋山:代表着历史的延续,传承的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词语代表了古代名篇? a) 咸阳
    b) 兰台
    c) 蒋山
    d) 三辅

  2. “宾主在纷如”中“宾主”指代: a) 朋友
    b) 政治对手
    c) 讨论者
    d) 客人

  3. 诗中提到的“北师”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刘备
    b) 朱元璋
    c) 曹操
    d) 李白

答案:

  1. b) 兰台
  2. c) 讨论者
  3. b) 朱元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反映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
  • 《春望》:杜甫的作品,表现了战乱中的忧国之情。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本诗在描绘春色的绚丽与历史的厚重之间形成对比,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受与思考。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历史与诗歌的交融》

相关查询

苏州府吴县朱良知 其二 苏州府吴县朱良知 其一 吴县朱良性 苏州府吴县叶于乔 治安疏 蒲葵扇 厓门奇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同字框的字 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祥祯 蒲鞭之政 豕字旁的字 文胆 通言 屈高就下 知制诰 流水高山 幺字旁的字 包含话的成语 矢字旁的字 逆厘 称孤道寡 弓字旁的字 大有文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