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5:3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5:38:06
非僧非俗亦非仙。
茅屋两三椽。
白石与清泉。
更谁问桃源洞天。
一炉宝篆,一瓯春雪,
浇灌净三田。
闲想谷神篇。
不觉松枝月圆。
这既不是僧人,也不是俗人,更不是仙人。
只有两三间茅草屋。
白色的石头和清澈的泉水。
还有谁会问桃源的洞天呢?
一炉香火,一杯春雪,
滋润着那三田的土地。
闲来想起《谷神篇》。
不知不觉,松树的枝头上月亮已经圆了。
作者介绍:谭处端(约1270-1340),元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对自然和道家哲学的崇尚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太常引 鸣鹤馀音卷之四》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意象的诗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然元素,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对人世纷扰的超然态度。开头几句“非僧非俗亦非仙”,清晰地阐明了诗人所追求的生活状态:超脱尘世,远离世俗的束缚。这种生活不依赖于宗教的教义,也不被世俗的价值观所左右,展示了一种独立的精神追求。
诗中提到的“茅屋两三椽”与“白石与清泉”,则描绘了一个典雅、宁静的环境,令人感受到一种闲适的田园生活。接着“更谁问桃源洞天”,诗人用“桃源”这一典故,表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突显出对现实的淡然与对理想的追求。
“一炉宝篆,一瓯春雪”,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种清雅的生活情调,暗示着内心的修养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闲想谷神篇”则引导读者体会到一种哲学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本质的探索。
最后一句“不觉松枝月圆”,以月亮为象征,暗含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圆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令人沉醉于自然的美好之中。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韵味,意象丰富,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深厚的文化修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传达了一种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和深厚的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桃源洞天”指的是哪个著名的文学典故?
“非僧非俗亦非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诗中“白石与清泉”主要表现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为《太常引 鸣鹤馀音卷之四》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