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0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00:52
洞仙歌
经生家法,只虫鱼笺注。那得新声斗琼树。绮窗前偏有娇女耽吟,摇翠管时出清词丽句。因教狂态发,铁板铜琶,也学东坡作豪语。老去律仍疏渔唱蘋州,何处觅霞翁频误。且细写蛮笺付红儿,借凤管鸾笙旗亭流布。
这首词是遵循了传统的家法,只是用虫鱼的笔记来记录。怎么能得到新声与琼树相斗呢?在华丽的窗前,偏偏有美丽的女子沉迷于吟唱,时而摇动翠管,唱出清丽的词句。因此引发了狂态,铁板铜琶也开始模仿东坡的豪放之语。年纪渐长,仍然疏于律诗的渔歌与蘋州的唱和,何处能寻到霞翁频繁的误点呢?不如细细书写蛮笺交给红儿,借用凤管与鸾笙在旗亭中流传。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俞樾(1821-1907),字伯恭,号佩韵,清代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和书法。其作品常常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洞仙歌》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时期,作者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探索,表达了对古典文化的怀念以及对新兴文化的思考。
《洞仙歌》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诗中使用了大量的音乐意象,如“翠管”、“铁板铜琶”,体现出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诗的开头便提到“经生家法”,显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学的依赖,同时也隐含着对创新的渴望。
在描绘娇女吟唱的场景时,诗人通过“清词丽句”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音乐和诗意的世界。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诗人对律诗的疏远与对渔歌的怀念,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美,一方面是对传统的依恋,另一方面是对新声的渴望。这种矛盾使得诗歌充满了层次感,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文化反思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在文化变革中的迷茫与探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娇女”主要象征什么?
“铁板铜琶”与“凤管鸾笙”分别代表什么?
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