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李使君镇海昌(州有双庙)》

时间: 2025-05-07 09:49:00

诗句

海风千里卷双旌,按辔初闻属部清。

人杂岛夷争午市,潮随山雨入秋城。

鸣狐不近睢阳庙,突骑犹屯广利营。

肯扫帐中容我辞,夜深燃烛卧谈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9:00

原文展示:

海风千里卷双旌,
按辔初闻属部清。
人杂岛夷争午市,
潮随山雨入秋城。
鸣狐不近睢阳庙,
突骑犹屯广利营。
肯扫帐中容我辞,
夜深燃烛卧谈兵。

白话文翻译:

海风在千里之外卷起双旗,
我刚停下马,耳边听见军营的号角声清晰。
人们在市场上争先恐后,
潮水随着山雨涌入秋天的城市。
鸣叫的狐狸不敢靠近睢阳庙,
突骑兵仍然屯驻在广利营地。
你肯扫除帐篷让我告别吗?
夜深了,我点燃蜡烛静卧谈论军事。

注释:

字词注释:

  • 双旌:指双旗,象征军队。
  • 按辔:停下马匹,控制马的意思。
  • 属部:指军营中的号角或军号。
  • 岛夷:指岛上的少数民族或外国商人。
  • 潮随山雨:比喻潮水和雨水的交融。
  • 鸣狐:指狐狸的叫声,常用来形容警觉。
  • 突骑:指轻骑兵,快速机动的骑兵部队。
  • 广利营:指广利的军营,可能是一个地名。
  • 扫帐:清理帐篷,准备告别。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睢阳庙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庙宇,象征着祭祀和信仰。广利营可能是指某个战略要地,暗示着军事部署的紧张和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字季华),明代诗人,生于1487年,卒于1537年。他是“明初诗坛四杰”之一,风格清新,擅长五言律诗与绝句。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启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李使君的赠别之情,同时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诗歌鉴赏:

《送李使君镇海昌》是一首带有深厚历史背景的送别诗。全诗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李使君的敬重与不舍。开篇即以“海风千里卷双旌”勾勒出战场上激烈的气氛,双旗在海风中翻飞,暗示着即将出征的紧迫感。

接着“按辔初闻属部清”,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军营生活的深刻思考。这里不仅仅是对李使君的送别,更是对国家形势的深切关怀。随着“人杂岛夷争午市”,诗中描绘了市场的繁忙,暗示着动荡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

而“潮随山雨入秋城”一句,诗人用自然现象的变化映衬内心的忧虑,海潮与山雨的结合,象征着即将到来的挑战与变化。接下来的几句则更为直接地描绘了边疆的情形,突骑兵的屯驻与狐狸的鸣叫,传达了战事的紧张与安宁的渺茫。

结尾的“夜深燃烛卧谈兵”不仅是对朋友的告别,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思考与无奈。整首诗在送别的表象下,展现出对国家、对朋友的深切情感,情感的层次感和社会背景的交织,使得这首诗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有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展现了高启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风千里卷双旌:描绘海边的壮丽景象,双旌象征着军队出征的情景。
  2. 按辔初闻属部清:诗人停下马,听见清晰的军号声,表明他对军事生活的关注。
  3. 人杂岛夷争午市:市场上人声鼎沸,显示出社会的繁忙与动荡。
  4. 潮随山雨入秋城:潮水与雨水的交融,象征着变化与不安。
  5. 鸣狐不近睢阳庙:狐狸鸣叫,暗示战乱中的警觉与不安。
  6. 突骑犹屯广利营:突骑兵仍在驻扎,表明战事的紧张。
  7. 肯扫帐中容我辞:请求朋友为他清扫帐篷以便告别,表现出对离别的重视。
  8. 夜深燃烛卧谈兵:在夜深人静时燃起蜡烛,思考军事问题,流露出忧虑和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现象(潮、雨)比喻社会动荡。
  • 对仗:上下句结构相对,如“海风千里”“按辔初闻”。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情感,如“鸣狐不近”。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与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前途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风:象征着广阔的天地与战争的远征。
  • 双旌:象征军队,代表着战斗与荣誉。
  • 潮水:象征变幻莫测的时局。
  • 狐狸:象征警觉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海风千里卷双旌”中的“双旌”指什么?
    A. 两面旗帜
    B. 两个战士
    C. 两个城市

  2. “潮随山雨入秋城”中的“潮”象征什么?
    A. 夏天的气息
    B. 战争的来临
    C. 农田的丰收

  3. 诗人请求“扫帐中容我辞”是出于什么原因?
    A. 离别的准备
    B. 休息的需要
    C. 开会的安排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送别》 - 李叔同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友谊的深厚与离别的感伤;而高启的《送李使君镇海昌》则融合了军事背景,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大观》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南柯子(六和塔) 望江南 望江南 句 其三 句 其二 诉衷情令 其五 寒食 念奴娇 寿吴书监 西江月 其一 柳垂金 斗百花近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臣字旁的字 大杀风景 握云携雨 随逮 艾发衰容 结绳而治 里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几字旁的字 螺蜔 蟹匡蝉緌 寻欢作乐 华结尾的成语 冒家 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火字旁的字 长街短巷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