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3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4:54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作者: 李之仪 〔宋代〕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在凌歊台上,我偶尔向远处眺望,春天的光景已过了三分之一。
层层叠叠的江山让我倍感销魂。
春风中花瓣飞舞,烟雾中柳絮飘落却无痕迹。
这些年来我感到无比伤感,怎能忍受心中仍留的旧恨?
满眼的清愁与谁能诉说呢?
但在台下的野草却不明白我的思念。
李之仪(约1080-约1150),字子仪,号清斋,宋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善于抒发孤独、伤感和对往事的追忆。
此词创作于李之仪晚年,正值个人生活遭遇困境之际,面对春光与江山的美景,激发了他对逝去时光和往昔情感的深切思考。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思索的词作。开篇即以“偶向凌歊台上望”引入,设定了一个春日的场景,诗人通过远眺春光,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春天的短暂。接着,诗人以“江山重叠倍销魂”表达了对美景的深切感受,重叠的江山象征着层层叠叠的记忆和情感,令人心醉神迷。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则通过对比手法,传达出春风中花瓣的生动与柳絮的飘零,映射人生的无常。诗人在这里不仅在描绘自然风光,更在抒发内心的愁苦与对往事的追忆。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句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伤痛与纠结,旧恨难以释怀,愁苦萦绕心头。结尾“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更是点明了孤独的主题,台下的野草无法理解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怀念,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孤独。
整首词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更通过自然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出一种深沉的伤感与思索,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词的主题围绕着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对旧恨的无奈与伤感。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人在哪里眺望春光?
诗中提到的“风花”代表什么?
诗人在结尾提到的“草”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