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时间: 2025-04-30 12:34:54

诗句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4:54

原文展示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作者: 李之仪 〔宋代〕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白话文翻译

在凌歊台上,我偶尔向远处眺望,春天的光景已过了三分之一。
层层叠叠的江山让我倍感销魂。
春风中花瓣飞舞,烟雾中柳絮飘落却无痕迹。
这些年来我感到无比伤感,怎能忍受心中仍留的旧恨?
满眼的清愁与谁能诉说呢?
但在台下的野草却不明白我的思念。

注释

  • 凌歊台:古代一个著名的观景台,位于长江边,象征着登高望远、抒发情感的地方。
  • 三分:指春天的时光已过了三分之一,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感伤。
  • 江山重叠:指山川、江河层层叠叠,营造出一种美丽而又令人心碎的自然景象。
  • 风花飞有态:春风中飞舞的花瓣有形态,生动而美丽。
  • 烟絮坠无痕:柳絮随风飘落,虽美却没有留下痕迹,象征着无常和消逝。
  • 王孙:指王孙公子,常用来形容有身份的年轻人,诗中暗含对往事的追忆和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约1080-约1150),字子仪,号清斋,宋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善于抒发孤独、伤感和对往事的追忆。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李之仪晚年,正值个人生活遭遇困境之际,面对春光与江山的美景,激发了他对逝去时光和往昔情感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思索的词作。开篇即以“偶向凌歊台上望”引入,设定了一个春日的场景,诗人通过远眺春光,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春天的短暂。接着,诗人以“江山重叠倍销魂”表达了对美景的深切感受,重叠的江山象征着层层叠叠的记忆和情感,令人心醉神迷。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则通过对比手法,传达出春风中花瓣的生动与柳絮的飘零,映射人生的无常。诗人在这里不仅在描绘自然风光,更在抒发内心的愁苦与对往事的追忆。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句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伤痛与纠结,旧恨难以释怀,愁苦萦绕心头。结尾“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更是点明了孤独的主题,台下的野草无法理解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怀念,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孤独。

整首词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更通过自然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出一种深沉的伤感与思索,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 诗人偶尔来到凌歊台上,遥望四周,意识到春天已经过去三分之一。
  2. 江山重叠倍销魂。
    • 层峦叠嶂的江山让诗人心神迷醉,倍感销魂。
  3.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 春风中花瓣飞舞,有着生动的姿态;而烟雾中的柳絮飘落,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4.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 这些年来,诗人愈发感到伤感,难以忍受心中仍然存在的旧恨。
  5. 清愁满眼共谁论。
    • 心中满是清愁,然而又能与谁诉说呢?
  6.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 但在台下的野草却完全不理解诗人的思念与感伤。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风花”和“烟絮”的对比,生动表现出春天的美丽与无常。
  • 拟人:将草描写成“不解忆王孙”,赋予草以人性,使情感更为深刻。
  • 意象:通过“江山”“风花”“烟絮”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愁苦而美丽的气氛。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围绕着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对旧恨的无奈与伤感。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凌歊台:象征着高远的视野与情感的寄托。
  • 江山:象征着壮丽的自然和时光的流逝。
  • 风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烟絮:象征着无常与遗憾。
  • :象征着生命的平凡与对情感的无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哪里眺望春光?

    • A. 江边
    • B. 凌歊台
    • C. 山顶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风花”代表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秋天的落叶
    • C. 夏天的炎热
      答案:A
  3. 诗人在结尾提到的“草”象征着什么?

    • A. 忘却
    • B. 思念
    • C. 无知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时光的感怀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 苏轼《水调歌头》: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李之仪 vs. 柳永:李之仪的词多表现个人内心的情感,柳永则更重视对市井生活的描绘,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之仪生平与作品研究》

相关查询

东禅别新资官令荣安中走笔次韵 得孙以诗邀立夫兄次明丈作看客 代公庆上郭帅 大隋山 大雷雨中舟过苍溪怀杜子美 答李知几 答戴时行 答戴时行 答伯秋 答伯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失足落水 僮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幺字旁的字 踧沑 柴火钱 示字旁的字 銮躅 闪亮登场 词不悉心 閠字旁的字 栖庇 用字旁的字 亏蚀 见其一未见其二 羝羊絓棘 龟开头的成语 韦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