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3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9:12
《浣溪沙 其三》
作者: 郭应祥 〔宋代〕
树底全无一点红。
今年春事又成空。
不须追恨雨和风。
欲去未来多恶况,
独眠无寐少欢悰。
一声啼鴂五更钟。
在树下没有一点红色的花朵,今年的春天又是空荡荡的。
不必去追恨那场雨和风。
想要离去却又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少恶劣的状况,
独自一人躺在床上,无法入睡,少了欢笑和愁苦。
清晨的五更时分,只有一声啼叫的杜鹃伴着钟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杜鹃鸟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象征孤独与悲伤,因为它的叫声在春天时尤为凄凉。此外,杜鹃的叫声在传统文化中与离别、思念等情感关联密切。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诗人,以词作闻名,风格多变,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他的诗作往往带有淡淡的忧愁和人生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失落感以及对未来的不安。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空虚和孤独,反映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郭应祥的《浣溪沙 其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荒凉和个人的孤独。开篇“树底全无一点红”便设下了一个沉郁的基调,春天的色彩在诗人眼中显得苍白无力,暗示着生机的缺失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接着,诗人提到“今年春事又成空”,进一步加深了失落感,似乎在向读者倾诉自己对春天的期盼与失望。
“不须追恨雨和风”一句,诗人自我宽慰,试图释怀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怨恨,反映出一种无奈和对生命无常的接受。而“欲去未来多恶况”则透露出对未来的恐惧与不确定性,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焦虑。
最后的“一声啼鴂五更钟”不仅仅是对时间的记录,更是孤独的象征,杜鹃的啼叫声在寂静的清晨中显得格外刺耳,突显了诗人的孤独与失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交织,构建了一个春天的孤寂景象,令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挣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无奈,展现了人生的孤独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人在愁苦中思索,反映出一种深沉的哲理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树底全无一点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
C. 希望
“不须追恨雨和风”中,诗人试图表达什么?
A. 对自然的怨恨
B. 对生活的接受
C. 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独眠无寐少欢悰”体现了怎样的状态?
A. 快乐无忧
B. 孤独无助
C. 忙碌充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郭应祥的《浣溪沙 其三》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对比,前者强调孤独与失落,而后者则借春花传达豪情与壮志,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人生观。
推荐书目: